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讨心脑合病的证候分布规律,并评价和血通脉颗粒治疗心脑合病痰瘀互结证的临床疗效。资料与方法:研究一:采用横断面调查方法,于全国11家三甲医院收集病例2947例,其中心脑合病组(冠心病心绞痛合并动脉粥样硬化性血栓性脑梗死)982例,心病组(冠心病心绞痛)1002例,脑病组(动脉粥样硬化性血栓性脑梗死)963例。一次性采集符合入选标准病例就诊时的一般资料、病史、四诊信息等,并建立相应的数据库。分别对三组患者的证型、证候虚实、证素及四诊信息的分布情况进行统计分析,并以心病组、脑病组为对照探讨心脑合病的证候分布规律。研究二:采用随机对照双盲的试验设计类型,以383例心脑合病痰瘀互结证患者为研究对象,在辽宁省7家分中心同时进行。其中治疗组191例,对照组192例;治疗组干预措施为和血通脉颗粒联合西医基础治疗,对照组为安慰剂联合西医基础治疗,疗程均为8周。在不同时间窗多次采集中医证候计分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及心绞痛积分表以评价和血通脉颗粒治疗心脑合病痰瘀互结证的临床疗效。结果:1研究一共纳入病例2947例,其中心脑合病组982例,心病组1002例,脑病组963例,三组间例数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679>0.05)。三组间在性别、年龄、高血压、糖尿病、吸烟、饮酒、饮食不节、七情内伤、年老体虚及发病季节的分布上均有显著的统计学差异(P﹤0.01),而在血脂异常、肥胖及外感六淫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研究一的证型分布:三组构成比大于5%的证型在心脑合病组依次为痰瘀互结证、风痰阻络证、气虚血瘀证及气阴两虚证,在脑病组依次为风痰阻络证、痰瘀互结证及气虚血瘀证,在心病组依次为气虚血瘀证、气阴两虚证、痰瘀互结证及血瘀证;痰瘀互结证和气虚血瘀证在三组的构成比均大于5%。3研究一的证候虚实分布:三组均有实证>虚实夹杂证>虚证,各组在实证的构成上,脑病组>心脑合病组>心病组;在虚实夹杂证的构成上,心脑合病组>心病组>脑病组;在虚证的构成上,心病组>心脑合病组>脑病组,组间比较均有显著的统计学差异(P﹤0.01)。心脑合病组和心病组实证与年龄成负相关,虚证与年龄成正相关(P﹤0.01)。在实证方面:心脑合病组最常见的证型是痰瘀互结证,其次为风痰阻络证,两者共占实证的50.81%,超过半数;脑病组最常见的证型是风痰阻络证,其次为痰瘀互结证,两者共占实证的65.80%;心病组最常见的证型是痰瘀互结证,其次为血瘀证和痰浊阻滞证,三者者共占实证的79.03%。在虚证方面:心脑合病组最常见的证型是气阴两虚证,其次为肝肾阴虚证,两者共占虚证的69.48%;脑病组最常见的证型是为肝肾阴虚证,占虚证的52.17%;心病组最常见的证型是气阴两虚证,占虚证的61.80%。在虚实夹杂证方面:心脑合病组最常见证型为气虚血瘀证,占虚实夹杂证的22.19%,其它证型构成比均小于10%;脑病组最常见的证型是气虚血瘀证,其次为痰瘀互结证及阴虚阳亢证,三者共占虚实夹杂证的56.49%;心病组最常见的证型是气虚血瘀证,占虚实夹杂证的51.24%。4研究一的证素分布:心脑合病组出现频率大于10%的单证素依次为痰、瘀、阴虚、气虚、风及阳亢,前四者在其它两组的出现频率也大于10%;双证素依次为痰瘀、风痰、气虚阴虚、气虚瘀及阴虚瘀,痰瘀及气虚瘀的证素组合在其它两组的出现频率也大于10%。证素痰在三组均多见于男性(P﹤0.01),瘀在心病组也多见于男性(P﹤0.01),气虚在心脑合病组和心病组多见于女性(P﹤0.01),阴虚在心脑合病组也多见于女性(P﹤0.01),其它证素在各组内性别比较上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随年龄的增长,心脑合病组证素痰和风在各年龄区间的出现频率有比较明显的下降(P﹤0.01),阴虚和气虚略有上升(P>0.05),瘀及阳亢无一致性上升或下降趋势;心病组证素瘀和气滞也有明显下降(P﹤0.01),阴虚和气虚有明显上升(P﹤0.01);脑病组证素风有比较明显的下降(P﹤0.01),瘀有明显上升(P﹤0.01)。各年龄区间痰证素的出现频率在心脑合病组和脑病组明显高于心病组,尽管心脑合病组与脑病组均为随年龄的增加痰证素的出现频率有所下降,但心脑合病组下降的更为明显;阴虚证素的出现频率在心脑合病组和心病组明显高于脑病组,尽管心脑合病组与心病组均为随年龄的增加阴虚证素的出现频率有所升高,但心病组升高的更为明显;各年龄区间瘀证素的出现频率均为心病组>脑病组>心脑合病组;各年龄区间气虚证素的出现频率均为心病组>心脑合病组>脑病组。痰证素在心脑合病组与年龄成负相关,瘀证素在心病组和脑病组与年龄成负相关,气虚证素在心病组与年龄成正相关,阴虚证素在心脑合病组和心病组与年龄成正相关。5研究一的四诊信息分布:心脑合病患者中80%以上表现出半身不遂或肢体不遂、胸闷、乏力、头晕或身体困重的症状;乏力、头晕、身体困重、神疲、少气懒言、舌下络脉紫、腰膝酸软和舌苔色白8项四诊信息在三组的出现频率均>50%。在心脑合病高发的四个证型中半身不遂、肢体不遂、胸闷、身体困重、乏力、头晕、神疲、胸痛及少气懒言出现频率均高于60%;此四个证型除上述共见信息外,痰瘀互结证尚有舌下络脉紫、舌下络脉迂曲、头晕昏沉、滑脉、舌苔腻、肢体麻木及有痰,风痰阻络证尚有弦脉、滑脉、舌苔腻、头晕昏沉及舌苔色白,气虚血瘀证尚有舌苔色白、舌下络脉紫、舌苔薄、细脉、沉脉及肢体麻木,气阴两虚证尚有舌苔色白、腰膝酸软、细脉、腰痛、失眠、沉脉及口渴与饮水有异常在各自证型的出现频率均高于60%。三组痰瘀互结证患者中出现频率均高于50%的四诊信息有7项,除在三组的总体分布较高的身体困重、乏力、舌下络脉紫、头晕以外,尚有舌苔腻、滑脉和弦脉;三组气虚血瘀证患者的出现频率均高于50%的四诊信息10项,除在三组的总体分布较高的乏力、少气懒言、神疲、头晕、身体困重、舌下络脉紫、舌苔色白以外,尚有舌苔薄、细脉和沉脉。6研究二共纳入心脑合病痰瘀互结证患者383例,其中治疗组191例,对照组192例。治疗前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身高、体重、体温、心率、收缩压、舒张压、脉搏、心电图、病程、中医证候积分、心绞痛积分及NIHSS评分等方面的组间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表明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及病情程度接近,具有可比性。7研究二的疗效评价:治疗8周后,治疗组总有效率为78.01%,对照组总有效率为55.73%,治疗组高于对照组。两组总有效率的组间比较存在显著的统计学差异(P=0.000)。8研究二的中医证候计分表的积分变化情况:随治疗时间的延长,治疗组与对照组的中医证候总积分、中医证候主证积分及中医证候次证积分均有所降低,两组在各时间窗的组内比较均存在显著的统计学差异(P﹤0.01);随治疗时间的延长,上述三个指标治疗组比对照组下降的更显著,其中主证积分和次证积分在治疗4周的组间比较即出现统计学差异(P﹤0.05),而在治疗8周及发病六个月时三个指标的组间比较均出现显著的统计学差异(P﹤0.01)。随治疗时间的延长,上述三个指标的下降值均有所增加,两组在疗后各时间窗的组内比较均存在显著的统计学差异(P﹤0.01);在各时间窗上,治疗组下降值均大于对照组,中医证候总积分的下降值在2周时组间比较即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而在治疗4周、治疗8周及发病六个月时三指标的组间比较均出现显著的统计学差异(P﹤0.01)。9研究二的中医证候计分表各项证候的变化情况:随着治疗时间的延长,治疗组、对照组的6项主要证候和15项次要证候分值均有所降低趋势,两组除个别证候在治疗2周时组内比较无统计学差异外,在疗后各时间窗的组内比较均存在显著的统计学差异(P﹤0.01);主证中舌强言蹇或不语在治疗4周的组间比较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舌强言蹇或不语、肢体麻木均在治疗8周及发病6个月时的组间比较存在显著的统计学差异(P﹤0.01);次证中面色紫黯或晦暗、肢体强硬在治疗8周的组间比较即出现统计学差异(P﹤0.05),痰多、面色紫黯或晦暗、口唇青紫在发病6个月的组间比较存在显著的统计学差异(P﹤0.01),食少纳呆、身体困重、神疲乏力在治疗8周及发病6个月的组间比较存在显著的统计学差异(P﹤0.01)。随着治疗时间的延长,两组21项证候分值下降的例数均呈上升趋势,治疗组比对照组上升的更明显,其中口中粘腻、脘腹胀满、肢体麻木、痰多、食少纳呆、胸闷、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身体困重、神疲乏力、头痛、面色紫黯或晦暗及肢体强硬在治疗8周及发病6个月的组间比较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或P﹤0.01),其中前2项在治疗2周、前5项在治疗4周的组间比较即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或P﹤0.01),另外舌强言蹇或不语在治疗8周、口唇青紫在发病6个月的组间比较存在显著的统计学差异(P﹤0.01)。10研究二的心绞痛积分表的积分变化:随着治疗时间的延长,治疗组和对照组心绞痛积分均有所降低,心绞痛积分下降值均有所增加,两组心绞痛积分和积分下降值在治疗2、4、8周的组内比较均存在显著的统计学差异(P﹤0.01);心绞痛积分治疗组比对照组下降的更显著,并在治疗8周时的组间比较出现显著的统计学差异(P﹤0.01);治疗组心绞痛积分下降值均大于对照组,两组下降值在治疗2、4、8周的组间比较均存在显著的统计学差异(P﹤0.01)。11研究二的心绞痛积分表中各分项变化:两组随着治疗时间的延长,心绞痛发作次数、持续时间、疼痛程度及硝酸甘油缓解得分均有降低趋势,两组在治疗2、4、8周的组内比较均存在显著的统计学差异(P﹤0.01);心绞痛疼痛程度及硝酸甘油缓解得分的组间比较在治疗8周时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12研究二的NIHSS评分变化:随着治疗时间的延长,两组NIHSS评分均有所降低,NIHSS评分下降值均有所增加,两组NIHSS评分和评分下降值在各时间窗的组内比较均存在显著的统计学差异(P﹤0.01);NIHSS评分治疗组比对照组下降的更显著,并在治疗4周、治疗8周及发病六个月时组间比较出现显著的统计学差异(P﹤0.01);在治疗2周、治疗4周、治疗8周及发病六个月时,治疗组下降值均大于对照组,两组下降值在各时间窗的组间比较均存在统计学差异(P﹤0.01)。13研究二的安全性分析:生命体征方面,治疗组疗后与治疗前相比,血压有较为明显的降低(P<0.05),但与对照组的组间比较无明显差异。体温、心率、脉率的变化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实验室检查方面,治疗组1例患者的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测量值下降,诊断为轻度贫血,一周复查时恢复正常,考虑无临床意义;1例患者尿常规出现尿潜血,为尿路感染。试验期间未出现不良事件。结论:1心脑合病多见实证和虚实夹杂证,其常见证型是痰瘀互结证、风痰阻络证、气虚血瘀证及气阴两虚证。2痰、瘀、虚在心脑合病的病性证素中占有重要地位,且各证素与性别、年龄有一定关系。3半身不遂、肢体不遂、胸闷、身体困重、乏力、头晕、神疲、胸痛及少气懒言是反映心脑合病疾病层面的主要症状。4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脑血管病可以从痰、瘀、虚(气虚、阴虚)入手,共同治理。5和血通脉颗粒联合西医基础治疗对心脑合病痰瘀互结证患者安全有效。6和血通脉颗粒联合西医基础治疗对心脑合病痰瘀互结证患者的临床疗效优于安慰剂联合西医基础治疗,在改善中医证候、缓解心绞痛及改善神经功能缺损方面尤为显著。7和血通脉颗粒联合西医基础治疗对心脑合病痰瘀互结证患者中医证候和神经功能缺损的改善在发病6个月时仍具有一定的持续性,值得临床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