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经济的发展,农村老年人物质赡养水平得到很大的提高,在基本的物质生活得到了满足之后,对更高层次的精神需求欲望增强,由于精神赡养不容易量化、难以衡量,没有得到人们的足够的重视,精神赡养供给不足,与其他问题相比,老年人精神慰藉方面的问题比较突出,老年人精神赡养研究被提上了日程。本文从精神赡养需求者的角度入手,以贵州省惠水县T乡为例,对农村老年人生活的客观情况、主观感受情况及精神赡养情况进行描述性分析,在此基础上以老年人精神赡养满意度为因变量,老年人生活客观情况和老年人生活主观感受情况特征因素为自变量,拟合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对农村老年人精神赡养满意度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通过研究,可以得出以下主要结论: 一是农村老年人在物质方面的矛盾得到缓解,老人精神慰藉需求强烈,得到精神方面的赡养较少,精神慰藉不足,精神赡养问题比较突出,但是老年人整体精神赡养满意度较高。老年人精神赡养供给不足,与其表现出较高的精神赡养满意度并不矛盾,主要有两个原因:首先,精神赡养供给不足的情况下,老年人普遍对家人和社会表现宽容和理解的态度,对精神赡养方面要求比较低,精神赡养效用较高,比较容易感到满足,老年人整体精神赡养满意度较高。其次,精神赡养满意度高低,不完全取决于实际上到得精神慰藉的实际数量,老人能够感知到家人和亲戚朋友的关心,尽管由于客观因素的限制,这种关心没有完全的转化为行为,老人感知到这种关心,同样能够获得精神上的满足感,老年人整体精神赡养满意度较高。 二是从农村老年人生活的客观情况方面来说,在控制其他因素不变的情况下,老年人身体健康状况、年收入水平、共同居住人数、子女数、与子女互动频率、与家人相处和谐度、与亲友邻居相处和谐度对其精神赡养满意度产生了正向显著的影响;在控制其他因素不变的情况下,老年人独处的频率、是否接受过政府和社会帮助对其精神赡养满意度产生了负向显著的影响。农村老年人生活的客观情况的其他自变量没有对其精神赡养满意度产生显著影响。 三是从农村老人生活的主观感受情况方面来说,在控制其他因素不变的情况下,老年人感到开心的频率、家人提供照料满意度及其得到尊重满意度都对其精神赡养满意度产生了正向的显著影响;在控制其他因素不变的情况下,老人感到紧张的频率对其精神赡养满意度产生了负向显著的影响。农村老人生活的主观感受情况的其他自变量没有对其精神赡养满意度产生显著影响。 基于以上认识,本文着手从个人层面、家庭层面、邻里社区层面、政府和社会层面提出提高农村老年人精神赡养满意度的对策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