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社会信仰论是关于社会信仰的形成、发展、冲突、危机与建构的基本理论。社会信仰研究严格遵循逻辑与历史相统一的原则,力求阐述社会信仰发展的一般过程,它分析了中、西方传统社会信仰的发展历程及现代社会信仰的基本形态,深入探讨了社会信仰的冲突与危机现象,并由此确立了建构当代社会信仰的基本原则。社会信仰理论主要包括以下基本内容:社会信仰一般理论、西方传统信仰的发展、中国传统信仰的发展、现代社会信仰基本形态、社会信仰冲突、社会信仰危机与社会信仰建构等。(一)社会信仰的一般理论。文章分析了信仰、社会信仰的基本内涵、特征与本质,探讨了信仰、社会信仰与个人信仰之间的相互关系。文章认为,信仰是人类社会中的一种精神现象,它既是人们对世界和人生终极发展状况的总体性把握,又是指导人们实践生活的一系列根本价值原则的总和。信仰包括个人信仰与社会信仰,其中前者是个人为主体的信仰,后者是以特定社会为主体的信仰。社会信仰不同于个人信仰,它是不同类型的个人信仰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它是一个文化共同体的普遍性的公共信仰。社会信仰的本质就是特定社会共同体对世界的真理性追求、认识与实践。(二)西方传统信仰的发展历程。这一历程的主轴是上帝与理性关系,包括古希腊罗马时期的信仰观、中世纪的基督教信仰观、近代的基督教信仰观。古希腊时期的信仰观对理性非常重视,在这一时期最卓越的代表亚里士多德的信仰中,神被看作是世界第一因并从根本上服从于理性。中世纪信仰观的核心是爱上帝,奥古斯丁提出“信仰为了理解”,托马斯·阿奎那坚持认为上帝与理性是一致的;邓斯·司各脱主张信仰与理性相互独立。近代以来,科学、理性获得了巨大发展,最后,黑格尔指明了上帝的实质是理性,费尔巴哈论证了上帝的秘密在于人本身,这样,上帝的信仰不可避免地走向终结——“上帝死了”。(三)中国传统信仰的发展历程。我国传统社会信仰是由儒道佛三家信仰构成的矛盾统一体,其主轴是道与德的关系。“道”是我国传统信仰的最高本体,天地鬼神、万事万物都服从于“道”。儒家信仰主张以“仁”实现“大道”,道家信仰主张“无为”是实现“道”的唯一途径,佛家认为“道”或“法”在于“空”。“德”即德行,是人对“道”的运用。从远古到春秋时期,天神崇拜逐渐转变为重视人伦,“以德配天”;从春秋时期一直到隋唐时期,是儒、道、佛三家信仰不断形成、发展、冲突与融合时期;到了北宋时期,儒道佛三家信仰融合成为一种新儒家信仰——理学信仰。我国传统信仰具有志气恢宏、心胸坦荡、视界开阔等优越性,但是缺陷在于过分强调个人的伦理修养,忽视了人对社会现实的改造,而且对专制势力缺乏有效制约。(四)现代社会信仰基本形态。现代社会信仰相对于传统社会信仰而言,它是西方社会在工业、科学、理性、人的充分自由等条件下围绕着“上帝死了”而形成的新形态的社会信仰。主要包括马克思主义信仰、科学主义信仰、人本主义信仰等三种基本形态。马克思主义信仰以马克思、恩格斯为代表;科学主义信仰以罗素、卡尔纳普、安东尼·弗卢等为代表;人本主义信仰以尼采、弗洛伊德、萨特等为代表。(五)社会信仰冲突。这是指不同社会信仰之间的对立、冲突。这一部分主要探讨了社会信仰冲突的概念、类型与一般成因,然后分析了传统社会信仰如基督教、伊斯兰教、儒学信仰等之间的主要冲突,最后分析了现代社会信仰基本形态之间的主要冲突——马克思主义信仰与自由主义信仰的冲突。(六)社会信仰危机。在这一部分中,主要探讨了社会信仰危机的概念、类型与一般成因,分析了传统社会信仰面临的真理性危机——上帝的存在问题,以及现代社会信仰所面临的主要危机。对于传统社会信仰,尽管当代的基督教学者普兰丁格、斯温伯恩等对上帝的存在提供了一些新的论证,但是,效果并不理想,他们的论证并不能从根本上挽救传统社会信仰的根本性危机。另外,现代社会信仰面临的危机可能更加严重,例如:片面强调科学技术,从而导致忽视了人的伦理理性、审美理性;在真理等问题上过分强调人的主观性,从而也取消了人类认识的价值与存在意义;而且它还承受着本质上属于现代主义的后现代主义者的致命性颠覆,从而使现代社会信仰呈现出一种混乱、矛盾甚至荒谬的状态。最后,在以上基础上,文章提出了在当代进行社会信仰建构的基本原则。首先,应当以马克思主义信仰引领时代。马克思主义信仰是彻底的人道主义与彻底的自然主义的统一,不但要求实现政治上的自由、平等、博爱,而且要求实现经济层面的自由、平等与充分发展。其次,应当充分重视传统信仰在当代的价值。传统信仰在当代社会仍然发挥着重要的积极意义,我们应当立足于现代认识成果努力改造传统社会信仰。第三,多种信仰并存,促进信仰的发展。精神自由是人类探索真理的必要条件,只有通过各种信仰形式之间的对话、交流、甚至冲突才能充分地发展真理,因此政治、经济等方面的具体措施应当尽量避免对精神自由发展造成不必要的干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