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前我国的课堂教学受传统教学的影响,过多地凸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导性,教师主宰一切,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自主性和创造性,使“教”与“学”严重地失去了平衡,处于不和谐的状态,教师因之而厌教、学生因之而厌学,课堂教学难以达到最优的教学效果。文章通过研究和谐课堂教学的构建及策略,寻找使“教”与“学”达到和谐统一的途径,让教师快乐地教,学生快乐地学。和谐课堂教学的构建以剖析传统课堂教学的局限性为前提,以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为社会背景,以实施新课程为时代背景而提出。通过对和谐、和谐教学、和谐课堂这些相关的基本概念加以梳理,指出和谐课堂教学是指按照学生的认知特点和身心发展的基本规律,调控课堂教学中的各种要素(如:教学的目标、内容、方法、手段等)之间的关系,使之达到协调、配合与多样性的统一,使教学的节奏符合学生发展的节奏,“教”与“学”产生谐振效应,从而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减轻学生负担,使学生得到全面、和谐、充分的发展。和谐课堂教学除了具有“井然有序,充满活力;积极主动,优质高效;民主公平,尊重差异;参与合作,共同发展。”的基本特征外,还具有主导与主体相统一、科学性与艺术性相统一、合作学习与独立思考相统一、接受学习与探究学习相统一、预设与生成相统一的特征。和谐课堂教学的构建有其理论依据,即:哲学基础、心理学基础、多元智能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和谐教育理论。和谐课堂教学的构建应遵循以人为本原则、整体性原则、发展性原则、革新性原则、互动性原则。阐述了和谐课堂教学的构建背景、理论基础和构建原则后,最终落脚于和谐课堂教学的构建策略。和谐课堂教学的构建策略是全文的重中之重,培养和谐课堂教学的意识,这是其必要前提;建立和谐的课堂人际关系是其灵魂;创设和谐的课堂教学环境是其基本要求;建立和谐的“教”与“学”关系是其根本目的;最后,建立和谐的课堂教学评价体系其根本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