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尝试从反讽修辞视角考察韩少功1985年以来的小说艺术。认为韩少功小说的反讽修辞艺术主要体现为困境中的悖论言说,这是社会断裂转型语境造成的悖论式生存体验在文学上的表征,属于中国文化现代性转型困境的文学症候之一。全文由导论、正文七章和结语组成。 导论首先对韩少功小说反讽艺术特征的已有研究作出综述。认为研究者对韩少功小说的文本、主体、叙述等维度的分析,已展现出韩少功小说艺术具有的反讽意味,但未能明确地从反讽修辞艺术的视域全面深入地分析其小说的艺术独特性。本文拟从三方面研究韩少功小说的反讽修辞:通过对其小说语言、人物、时空结构、叙述话语等维度的分析,展示韩少功小说艺术的反讽修辞特征;结合具体时代语境,把韩少功小说反讽修辞艺术分为三种形态:不确定反讽、非同一性反讽和自指性反讽:把韩少功小说的反讽修辞置于历史文化语境中阐释其意义生成。 第一章根据历史上的反讽理论,指出反讽修辞是一种非形而上学的言说活动。从语义机制看,反讽修辞是一种蕴涵双重或多重矛盾、对立和自我否定的语义的言语方式,这表明它是一种非概念/语言形而上学的言说活动;从言说主体看,反讽修辞的言说主体具有无限反思的非中心化特征,这表明它是一种非主体形而上学的言说活动;从思维逻辑看,反讽修辞是一种否定的辩证逻辑,这表明它是一种非同一性的意义生成方式;从形成语境看,反讽修辞是历史转型期的一种言说活动模式。 第二章描述韩少功小说反讽修辞艺术的酝酿、形成和演变。1980-1985年间,韩少功曾先后提出现象先于本质、二律背反、本质对立、例外、不一、概然因果、特殊(个别)先于一般等观念,是对纯粹本质论、本质统一论、因果决定论等工具论文学观及其形而上学思维逻辑的质疑和证伪,可视为非形而上学思维的酝酿期。1986年提出的“悖论”文学观则是这种非形而上学思维逻辑在文学创作活动中的具体体现,这标志着反讽修辞艺术观念的形成。韩少功小说的反讽修辞艺术的演变分为三种类型:1985-1990年代前期小说的不确定反讽,1990年代以《马桥词典》为代表的非同一性反讽,2000年以来以《暗示》为代表的自指性反讽。 第三章分析韩少功小说的不确定反讽类型,1985-1990年代前期小说的或然判断语、双声引用语、困境人物、背离和分裂视角、异质对照的时空结构等修辞策略造成了叙述的不确定效果,显示出不确定反讽的修辞艺术特征,是对政治一体化时代独断论和决定论文化心理机制的质疑和证伪。 第四章分析韩少功小说的非同一性反讽类型,以《马桥词典》为具体文本,从小说的对义悖论语、滑稽人物、错位视角、星丛结构四个维度分析其非同一性的叙述效果,显示出非同一性反讽的修辞艺术特征,是对经济一体化时代资本专制及其文化心理机制的质疑和证伪。 第五章分析韩少功小说的自指性反讽类型,以《暗示》为具体文本,从小说的反诘语、语言/理性偏执狂、前台/后台越界视角、自指性文体四个维度分析其自我指涉性的叙述效果,显示出自指性反讽的修辞艺术特征,是对高度符号化时代能指决定论的文化心理机制的质疑和证伪。 作为一种非形而上学的言说活动,韩少功小说的反讽修辞艺术是其个体生存体验的文学呈现,同时也是当代中国文化现代性转型的结果。 第六章从理想情结与现实关怀的纠结、诗性气质与理性人格的纠结、怀疑与信仰的对话三个维度分析韩少功小说反讽修辞艺术形成的个体生存困境。 第七章从精神超越与现实关怀的两难、实现现代化与反思现代性的两难、全球化与地方化的互动三个维度分析韩少功小说反讽修辞艺术形成的文学困境、时代困境及文化困境。这种双重多维困境的生存体验,形成了韩少功非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也因此促成了韩少功小说的反讽修辞艺术,这种困境中的悖论言说是现代中国人悖论式生存体验的文学表征,是中国文化现代性转型困境的文学症候之一。 结语部分指出韩少功小说反讽修辞艺术在表征中国文化现代性转型体验的同时,过于强调其中的困境和悖论因素,这是“八十年代文学心态”的呈现,也显示出其精英文化视域的偏视,从生活政治的视角看,此一转型过程其实不乏基于自反性基础上的双向互动的相通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