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孤独感是由于理想社会关系与现实社会关系之间存在差距所产生的负面体验。现代人所处的社会网络中包含不同类型的社会关系,可以成为减少个体孤独感的资源,但在网络化个人主义的视角中,唯有通过个体积极建构自我传播网络才能将存在于社会网络中的资源加以使用。 本研究试就如下问题进行回答: 1.现代人的社会网络状况与不同维度的孤独感之间存在什么样的关系; 2.现代人的自我传播网络与不同维度的孤独感之间存在什么样的关系; 3.现代人的传播网络使用方式如何受社会网络的影响; 4.社会网络与孤独感之间的关系是否受到传播网络的中介,不同媒介的中介效应有什么区别; 5.能否根据每个人传播网络使用程度的不同加以分类,这些不同类别的人在社会网络与孤独感上有何差异? 网络化个人主义在西方已经有近10年的研究历史,但在亚洲此类研究并不多。同时,现有的大多数研究多针对某类特定人群为抽样对象,鲜有研究以全国人口为母体展开研究。本研究是中国第一个针对网络化个人主义现象展开的全国性实证研究。 研究主要采用量化的问卷调查与质化深度访谈两种方法,以获得质、量并重的目的。抽样环节上,在使用分布式滚雪球搜集样本的同时,委托第三方调研平台发放网络问卷,最后共回收1033份,经排除重复与错误样本,共获得有效问卷995份。研究模型通过多元与阶层回归分析加以拟合。深度访谈法用于研究的初期与后期,获得数据所呈现的因果机制背后的个体体验。 研究发现如下: 一、社会网络对孤独感的影响:关系同质性越强,UCLA、社会、情感孤独感越低;强、弱社会关系数量越多,UCLA、社会、情感孤独感越低;家人强、弱社会关系数量越多,父母孤独感越低,同辈强、弱社会关系数量越多同辈孤独感越低; 二、自我传播网络对孤独感的影响:现代人自我传播网络对于个体孤独感的影响存在着差序格局的现象,对不同类型孤独感影响的显著性与效果上均有所不同。面识网络对不同维度孤独感的影响要远远大于其他网络的作用;即时通讯网络与社交媒介网络的两面性作用:即时通讯网络与社交媒介网络的使用对现代人的孤独感也有很重要的影响,但这种影响需要分两面来看待,一方面,当其用于维系朋友关系,对不同类型孤独感的减少有显著作用;另一方面,当其用于维系家人关系,则会显著增加父母孤独感;移动网络与互联网络对个体孤独感的影响不显著; 三、社会网络的特征对自我传播网络使用的影响:自我传播网络即社会网络的延伸。个体所拥有的社会网络的现状,影响着个体传播网络的建构。个体的社会网络中强关系越多,人们倾向于使用面识、移动、互联、即时通讯、社交媒介网络进行社会联系。个体的社会网络中,普通关系越多,越不可能采取面识、移动、社交媒介网络进行社会联系。社会关系网络熟悉程度越高,各类传播媒介的使用程度越高; 四、社会网络与孤独感:自我传播网络的中介作用:社会网络与孤独感之间的关系受到传播网络的中介。首先,中介效果的存在可解释为,对于现代人而言,社会网络中的熟人关系越多、普通关系越多、关系熟悉程度越高,他们的各类孤独感往往越低。但是,这种显著负相关性的存在,一部分、或全部是由于这些人使用传播网络较之那些孤独感高的人,更多的使用了特定的自我传播网络,进而减少了孤独感。 五、自我传播网络使用行为聚类分析:自我传播网络一般是整合在一起使用的,并未出现某类群体特别倾向于使用某类媒介,不管是轻度、中度还是重度的使用者,都是在整体的媒介使用程度上与其他组存在差异;就三类不同程度的使用者进行比较后发现,自我传播网络使用程度越高,社会网络中的熟人关系与普通关系越多,各类孤独感越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