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肿瘤血管靶向治疗具有诸多优点,如不易产生耐药性、肿瘤抑制谱广、药物易于到达靶部位和毒性较低等,已经成为肿瘤治疗研究领域的热点。当前,肿瘤血管抑制治疗的突出问题是缺乏特异性的针对肿瘤血管的靶分子,小分子短肽因其具有免疫原性低、与配体亲和力高、毒性低、容易合成修饰等优势而成为关注的焦点。前期,我们课题组利用噬菌体肽库筛选技术获得与胃癌血管内皮细胞特异结合的短肽GEBP11,并证实其具有良好的肿瘤血管靶向性和抑制肿瘤血管生成的作用,研究还发现短肽可调控肿瘤血管内皮细胞分子群的表达,影响肿瘤血管内皮细胞的凋亡、增殖、基质降解、迁移和粘附等,所以我们推测短肽可能通过调控肿瘤血管内皮细胞的分子群表达,影响肿瘤血管内皮细胞的凋亡、增殖、基质降解、迁移和粘附能力,进而影响肿瘤血管的生成,最终抑制肿瘤的生长和转移。但是短肽发挥此抑制作用的机制是什么,最初与肿瘤血管表面的什么分子结合发挥此作用,即短肽在肿瘤血管表面的受体分子是什么,这些都不清楚。所以,本课题拟探讨短肽对胃癌细胞迁移、侵袭、运动和增殖能力的影响;分离、纯化并鉴定与GEBP11短肽特异性结合的受体,为研究短肽及其受体抑制肿瘤的分子机制奠定理论基础。【目的】1.探讨GEBP11对胃癌细胞迁移、侵袭、运动和增殖的影响,分析其抑制肿瘤的机制。2.筛选GEBP11的结合受体,为探讨其抑制血管生成的机制奠定基础。【方法】1.体外迁移、侵袭、划痕实验和体内裸鼠实验检测不同浓度短肽对胃癌细胞迁移侵袭能力的影响。2.体外高内涵筛选实验和MTT实验检测不同浓度短肽对胃癌细胞运动和增殖能力的影响。3. Western blot方法检测GEBP11对Co-HUVECs中MMP1和MMP10分子表达的影响。4.质谱法、高效液相色谱法和免疫细胞荧光染色法鉴定生物素标记的GEBP11三聚体短肽。5. Western blot方法检测GEBP11三聚体短肽结合受体的理化性质。6.免疫共沉淀-质谱法分离、纯化和鉴定GEBP11三聚体短肽的结合受体。【结果】1.探讨GEBP11短肽对胃癌肿瘤细胞转移的影响(1)体外迁移、侵袭和划痕实验的结果显示,与不加短肽对照组相比较,当短肽的浓度达到20μg/ml时,就可明显的抑制MKN28M细胞的迁移、侵袭能力;当短肽的浓度增加到50μg/ml和100μg/ml时,该抑制效果仍较明显;但当短肽的浓度继续增大时,抑制效果并不再随短肽浓度的增加而增加。(2)体内裸鼠实验的结果显示短肽可以抑制胃癌MKN28M细胞的肺脏转移能力。(3)体外高内涵筛选实验和MTT实验的结果显示,与不加短肽对照组相比较,当短肽的浓度达到20μg/ml时,就可明显的抑制MKN28M细胞的运动和增殖能力;当短肽的浓度增加到50μg/ml和100μg/ml时,该抑制效果仍较明显;但当短肽的浓度继续增大时,抑制效果并不再增加,与迁移、侵袭和划痕实验的结果类似。(4) Western blot实验证实短肽可降低肿瘤血管内皮细胞中MMP1和MMP10的表达。2.分离纯化并鉴定GEBP11短肽结合的受体(1)质谱和高效液相色谱法和免疫细胞荧光染色法结果证实多聚体短肽为Bio-2PEG-(GEBP11)3和2PEG-(GEBP11)3。(2) Western blot方法证实短肽所结合受体的位置约在36KD处。(3)免疫共沉淀-质谱法结果显示,GEBP11短肽结合的受体可能为蛋白激酶C受体1,即RACK1。【结论】1. GEBP11短肽可抑制胃癌MKN28M细胞的体外迁移、侵袭、运动和增殖能力,并可抑制胃癌MKN28M细胞在祼鼠体内转移瘤灶的形成。2.成功制备生物素标记的GEBP11三聚体短肽Bio-2PEG-(GEBP11)3。通过免疫沉淀、质谱分析等方法,初步鉴定GEBP11短肽的结合受体为蛋白激酶C受体1(RACK1)。3. GEBP11短肽对胃癌转移的抑制作用可能部分通过以下机制实现:GEBP11短肽与Co-HUVECs中RACK1结合后,通过某些机制直接或间接下调MMP1、MMP10和其他分子的表达,从而抑制胃癌细胞的侵袭转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