坑(井)-地多参数电磁接收系统研制

来源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ebo82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坑(井)-地多参数电磁探测技术借助矿区现有的坑道、钻孔,将发射源置于地面、井中,在地面、坑道、井中三维空间进行观测,使得观测装置接近或穿过矿体;借助动源、大功率发射,获得更加明显的异常值;同时获取电阻率、激化率、谱激电参数,旨在加大探测深度的基础上提高深部分辨率。论文从深部金属矿精细勘查的迫切需求出发,针对目前固体矿产资源探测技术存在探测深度浅、精度和分辨率低、抗干扰能力差等问题,研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强抗干扰能力、大探测深度、高精度和高分辨率、可用于实际探测工作的“坑(井)-地多参数电磁接收系统”。具体研究内容包括:方法技术理论研究和多参数电磁接收系统软、硬件研究。本论文通过坑(井)-地电磁场数值模拟计算对接收系统的主要参数指标进行了指导设计;根据所依托的课题合同技术要求及数值模拟计算结果进行了接收系统的软硬件设计,主要包括地面-坑道电磁接收机、井中电磁接收机、电流记录器等;进行了耦合式电极、微型三分量音频磁传感器的创新性研制;并通过大量的室内外测试验证了接收系统的各项技术指标。在实现多通道、分布式、高精度时间同步等常规观测技术基础上,取得了一系列电磁法观测的关键技术:全频段低噪声观测技术、大动态范围观测技术、智能化采集技术、全波形电流记录技术、坑道及井中电磁场观测技术等。论文主要进行三方面的研究工作:1)坑(井)-地多参数电磁方法技术研究;2)地面-坑道电磁接收机、电流记录器、井中电磁接收机的软硬件研制;3)室内、野外测试验证。坑(井)-地多参数电磁接收系统达到以下指标:?支持地面、坑道、井中的多分量电磁场观测;?通道数:地面-坑道:6(Ex/Ey/Ez/Hx/Hy/Hz),井中4(Bx/By/Bz/Ez);?带宽:DC-10k Hz;?本底噪声:电场:10n V/m/rt(Hz)@1Hz,磁场:0.1p T/rt(Hz)@1Hz;?动态范围:大于117d B@fs=2400Hz;?时钟误差:小于10μs/hr;?支持方法模块:TDIP、SIP、CSAMT、AMT、MT
其他文献
中国独特的地理位置使其受到东亚季风、南亚季风和中纬西风的共同影响,季风边缘区被证实是研究气候变化的敏感区域之一,处于季风边缘的内蒙古河套盆地的古气候重建将有助于理解全球气候变化的机制与过程。论文通过对河套地区沉积岩芯T2钻孔进行岩性、粒度、磁化率和孢粉比较详细的分析,定性重建了河套地区MIS2以来的古植被和古气候环境演变历程,并与东部季风区、西部干旱区及季风边缘区其它研究成果进行了区域对比,进而浅
峨眉山大火成岩省以大规模玄武岩喷发和基性-超基性岩侵入为特征。攀西地区产出了以攀枝花钒钛磁铁矿为代表的南北向成矿带,区域成矿背景前人称之为攀西裂谷带。而攀枝花以西的平川—树河地区,产出了以矿山梁子式铁矿为代表的陆相次火山岩型磁铁矿,然而其构造与成矿关系尚不清楚。本文聚焦于控制平川—树河陆相火山岩型矿床的构造这一科学问题,以对矿山梁子铁矿精细的矿田构造解析作为窗口,通过对金河—菁河断裂带为主的南北向
致密砂岩油藏的储层微纳米喉道发育,流体渗流通道细微,边界层作用明显使得渗流规律不再符合达西定律,存在明显的启动压力梯度和应力敏感特征,致密油储层的这一特性为油藏的合理开发带来了很大的困难。本文以LD地区长7储层致密油藏为研究对象,以室内实验为基础,运用油藏工程、油层物理学、分形学等相关理论开展储层微观孔隙结构及渗流能力的相关研究。首先,通过高压压汞实验(50MPa)、恒速压汞实验、低温液氮吸附实验
现阶段致密油藏大多采用传统的水驱方式开采,由于裂缝与基质渗透率之间的巨大差异,注水开发后期基质岩块中仍有大量的剩余油富集。油田开发实践表明,毛管力的渗吸作用是致密油藏提高采收率的关键。因此,在考虑致密储层特征的基础上研究毛管渗吸规律对认识致密储层的驱油机理意义重大。本文以鄂尔多斯盆地吴起地区致密砂岩储层为研究目标,采用扫描电镜、铸体薄片、低温氮气吸附、高压压汞、恒速压汞等多种实验方法,对致密砂岩储
内蒙古获各琦铜多金属矿床是我国著名的Cu-Fe-Pb-Zn多金属矿床,其成矿动力学背景、赋矿地层时代、成矿年龄、致矿侵入体和成矿物质来源等一系列科学问题长期存在争论。本文在获各琦矿区赋矿地层二云母石英片岩中获得了1187Ma和1189 Ma的最年轻碎屑锆石U-Pb年龄,并在侵入到该套地层中的辉石角闪石岩中获得了907 Ma的锆石U-Pb年龄。结合前人在该区域同一地层获得的1118Ma的最年轻碎屑锆
为了更好地了解特提斯造山带的演化特征,本文对特提斯造山带的北缘进行了综合的地质研究工作,包括岩浆岩和碎屑岩的U-Pb锆石测年、岩浆岩的岩石地球化学分析、东昆仑-祁连山的具体野外地质填图和沉积地层综合分析等。结合前人研究数据,本文认为青藏高原中北部新元古代以来经历了五个阶段的弧岩浆作用,分别为:1005-910 Ma、790-720 Ma、580-500 Ma、490-375 Ma、290-195M
学位
东昆仑造山带位于柴达木陆块南缘,属青藏高原北部组成部分。大致以乌图美仁乡为界,可分为东、西两段,西段为祁漫塔格地区,东段为都兰地区。虽然西段确有志留纪-泥盆纪岩浆活动,但前人研究重点在三叠纪成矿方面;项目组已确认东段出露大量小型斑岩体或斑岩矿化(点),但前人对于区内有关斑岩体-成矿作用重视不够、研究程度甚低。为此,本文主要进行如下两方面研究:一方面,选择西段地区志留纪-泥盆纪出露的5个花岗质岩体,
澳大利亚苏拉特盆地Walloon煤组是一套单层薄、含气量低,但渗透率高、单井产量高的低阶煤组,是澳大利亚煤层气的主要产层。现有的研究对Walloon煤组的成藏条件缺乏系统研究,成藏模式研究薄弱,富集高产规律认识不清,制约了Walloon煤组的高效开发。论文通过地震资料、测井数据、实验数据及生产资料的综合分析对Walloon煤组的成藏模式及富集高产规律进行了系统研究,主要取得如下成果和认识:(1)对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