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城巿住宅用地空间布局是多因素综合影响的结果。随着城市战略定位调整、功能性规模扩张和公共道路设施的布局与调整,住宅用地空间布局结构和范围呈现出一定的演变规律。探索及捕捉其主导因素信息,有利于深入揭示住宅用地空间分布规律及其形成机理,为政府部门合理规划城市空间结构、优化布局交通基础设施提供决策依据。在城市住宅用地空间布局内部,城巿住宅地价也并非“均衡”分布,而是呈现出明显的区域性、结构性特征。为探究其在城市住宅布局内部的空间分异规律,深入分析研究各影响因子对住宅地价的作用机理。本文采用重庆市主城区2010-2015年住宅土地出让交易数据,从住宅用地空间布局与地价驱动力两方面展开研究。在住宅用地空间布局研究方面:以往关于城市空间布局结构的研究是从空间角度以级差地租划分城市结构布局,本文在对竞租理论拓展演绎基础上,运用时间可达性代替空间距离,划分时间可达性圈层,从时间维度界定城市住宅用地空间布局范围。分析在现行交通运营能力下,各时间圈层住宅用地的空间分布情况以及住宅用地最大出让范围,明晰居民住房消费通勤偏好与忍耐时限。在地价驱动力分析方面:结合本文住宅用地空间布局研究结果,本文首先对重庆市主城区2010-2015年所出让的住宅用地数据进行交易时间、使用年限、容积率、开发程度修正和异常点排除等预处理分析,再应用探索性空间分析(ESDA)验证地价样点的空间相关性及相关程度,最后采用地理统计(Geostatisties)方法的半方差分析与克里格空间插值法综合探析住宅地价的空间变化情况,切实论证了住宅地价的空间非平稳性。考虑到研究区住宅地价空间非平稳性,本文在研究方法采用地理加权回归模型(GWR)。另外,在研究尺度上,基于重庆市主城区山地地形为主的地域特色考虑,本文选取时间成本作为衡量标准,以区别于同类研究的空间欧氏距离测算,力求最大程度贴近研究区实际状况。实证研究方面,对住宅用地空间布局结构研究。运用矢量-栅格数据一体的网络分析和距离成本加权方法,设定公共交通与道路空白、阻隔地带通行速度,叠合2010-2015年研究区住宅用地出让数据,测算研究区时间可达性空间范围与住宅用地布局结构。研究表明:(1)近6年来,住宅用地出让空间范围最远距离达105分钟,较集中分布于60分钟范围内。结合研究区住宅用地最远出让空间布局,表明在现有的交通运营能力条件下,居民住房消费通勤忍耐时限约为105分钟。(2)从单一等时线来看,轨道交通在15分钟与60分钟可达性范围上拉升明显。在等时线局部区域,受道路通行能力、山体坡度与道路密集度影响显著。(3)以时间可达性15-105分钟递增过程中(间隔15分钟)划分的城市住宅空间结构,地价呈现出中心向外围逐渐递减的衰变趋势,且在同一时间圈层内部,住宅地价呈现出显著结构化差异。为进一步深入探讨研究住宅用地空间布局内部的地价空间异质性及其驱动力因素,本文选取政策规划调控、交通、商圈、教育与公共设施和江景资源等6方面因素,运用GWR模型进行计量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规划政策因子在城市开发新区与老城区差异显著;公园湿地与体育馆广场在一定的空间范围上存在某种相似作用,公园湿地整体上对住宅地价带动作用明显;学校、医院、主干道和轨道交通的空间分布密度以及区域间交通通达度与地价密切相关;江景资源的丰富度与地形坡度对住宅地价起主导作用。另外,为细化研究各影响因子在空间布局上的差异,甄别时空布局范围上的主导因素,本文分别选定15分钟、30分钟、45分钟、75分钟可达性范围进行阐述分析。基于本文时间可达性划分城市住宅用地空间布局的研究视角,可为政府合理规划、布局交通基础设施提供新导向。通过科学合理的布局公共交通设施,有效拓展、延伸城市中心地带的辐射范围,扩大住宅用地空间布局半径,为大城市以及超大城市提供产城融合新模式。再者,参考研究区住宅地价实证研究结果,可为政府制定国有土地出让底价与评估机构土地评估提供新思路,避免单存的采用市场比较法、基准地价法等“均值”思维模式,力求最大化的“估算”土地价值。另外,运用时间可达性维度测算住宅用地与其影响因子的空间布局关系,可为政府在提供公共基础设施和推进均等化的公共服务方面提供新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