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非公开发行新股的再融资方式在美国证券交易市场兴盛发展以来,这种再融资模式开始逐渐获得诸多国家或地区上市公司的青睐并成为它们进行股权再融资的一种新选择。我国作为目前世界上最大的转轨经济体,上市公司证券发行及股权结构也处于不断的改革和完善之中。尤其是在2005年股权分置改革全面完成以来,国内诸多上市公司大股东一改往日“掏空”上市公司的作风,转而通过非公开发行股票资产注入的方式“支持”上市公司发展。据Wind数据统计显示,自2006年5月至2009年12月期间采用股权再融资的千余家上市公司中,有超过八成的公司选择非公开发行股票这一模式。毋庸置疑,通过非公开发行股票向特定投资者非公开发行新股已然成为我国上市公司股权再融资的重要方式之一。遗憾的是,与国外研究相比,目前国内学者关于非公开发行问题的实证研究尚处在发展阶段,对非公开发行资产注入与上市公司绩效关系的实证分析亦是如此。因此,大股东资产注入的动因是什么,资产注入能否成为价值注入?非公开发行前后股价表现如何?对这些问题的解读以期能够为规范上市公司非公开发行行为,完善非公开发行相关政策法规提供可资借鉴的经验证据。本文首先从理论方面阐述了我国上市公司非公开发行大股东资产注入的定义和分类,分别根据信息不对称理论、管理防御假说、监督效应假说等理论来揭示大股东对上市公司绩效影响的手段和方式,并提出以下观点:上市公司通过非公开发行方式增发新股收购大股东的优质资产,可以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延长上下游产业链,减少大股东与上市公司之间的关联交易,同时也能加强上市公司的独立性和持续经营能力。其次,本文在对非公开发行与公司绩效之间的相关关系进行理论分析的基础上,采用事件研究法,以2008-2009年我国A股市场63家非公开发行上市公司为样本,对资产注入的累计超常收益率(CAR)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非公开发行资产注入事件在短期内对平均超常收益率(AAR)和累计超常收益率(CAR)都有显著影响,即大股东资产注入行为短期内显著提高了上市公司的绩效表现。进一步研究显示,上市公司的成长机会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资产注入后的公司绩效表现,且成长机会越大的公司,资产注入的市场绩效反映越强,说明大股东资产注入给上市公司带来了正的财富效应。此外,股权集中度与资产注入的累积超常收益正相关,说明股权集中度越高,上市公司非公开发行资产注入的超常累计收益越高,也意味着大股东对资产注入的行为动机是支持的。一方面,本文尝试从理论上揭示上市公司非公开发行新股以实现收购大股东资产的行为所产生的经济后果,并对大股东支持行为的内在机理进行了阐述;另一方面,笔者使用窗口事件研究法对非公开发行资产注入事件进行研究,分析上市公司市场反应程度与股权结构、公司成长性之间的关系推导得出大股东行为机理对公司绩效的影响程度。因此,本文以探究大股东资产注入行为的动因,寻求大股东行为是对上市公司“支持”的经验证据和结论为研究目的。本文共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为引言部分,该部分描述了本文的研究背景、意义以及写作思路和方法;第二部分对本文研究内容非公开发行资产注入作相关文献回顾;第三部分对非公开发行资产注入相关的理论进行阐述并在理论的基础上提出研究假设;第四部分则是结合前一部分的理论分析以及提出的研究假设来进行实证研究并得出分析结果;最后一部分,总结实证分析结果并提出相关政策建议并表述了本文在研究上的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