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我悲悯作为近十几年来比较新的自我观,是指在遭遇困境或挑战等应激时,个体能够用自我友善的、非批判式的态度对待自己,并意识到所有人都会经历逆境。大量的研究发现自我悲悯对于心理适应性具有积极的作用,然而这一作用的起效机制仍未得到清晰的解答。本研究提出降低应激感受是其中一条作用路径,并对其进行验证。此外,当前自我悲悯对于心理适应性的积极作用多数是通过主观报告数据发现的,但是否能够在客观生理层面同样起到积极作用,仍较少研究关注。为解答上述问题,本研究尝试通过两个研究四个子实验,结合主观报告指标和客观生理指标,考察自我悲悯对于个体心理适用性的影响,并且探索应激感受在其中的作用机制。研究一旨在探索在主观报告层面,应激感受是否是自我悲悯对心理适用性产生积极作用的起效机制,为此开展了两个子实验。本研究中选取常见的心理症状抑郁和焦虑作为心理适应性指标。研究一A通过问卷法收集横断面数据,发现了应激感受在自我悲悯和抑郁、焦虑关系之间的中介作用。研究一B进一步使用密集追踪的方法探索在日常经验中,自我悲悯对于心理适应性的作用以及应激感受的作用机制。结果发现,面对日常应激事件时,自我悲悯不能通过整体特质性的应激感受对心理适应性产生间接积极的影响。然而自我悲悯可以直接负向预测日常应激事件发生后个体的抑郁、焦虑水平。此外,自我悲悯水平高的个体其应激事件发生后的应激水平较低,从而出现更少的抑郁和焦虑心理症状反应。研究二旨在进一步结合主观报告指标和客观生理指标来检验上述作用机制,为此开展了两个子实验。本研究中选取当下主观不适作为心理适应性主观报告层面指标,选取心率和心率变异性作为客观生理层面指标。研究二A探索的是个体在静息状态下,自我悲悯对于心理适应性的作用以及应激感受的作用机制。结果发现自我悲悯可以通过应激感受分别对当下主观不适、心率和心率变异性产生影响。研究二B探索的是在急性应激任务下,自我悲悯对于心理适应性的作用以及应激感受的作用机制。结果发现,在面对急性应激事件以及应激事件过后,自我悲悯与个体当下主观不适水平呈显著负相关;此外,自我悲悯可以通过应激感受来分别预测心率和心率变异性。本研究通过两个子研究四个实验,结合主观报告指标和客观生理指标,在中国大学生群体中考察了自我悲悯对于个体心理适应性的影响,以及应激感受在其中的作用机制。这一结果既进一步丰富了自我悲悯在健康心理学领域的理论体系,又为未来自我悲悯相关干预方案的开发和完善提供了新的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