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根据化疗方案是否含有硼替佐米进行分组,比较含或不含硼替佐米化疗治疗多发性骨髓瘤患者疗效、生存情况的差异,分析预后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9年7月,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血液科初诊多发性骨髓瘤(multiple myeloma,MM),完成两周期以上化疗的MM患者122例。将所有符合纳入标准的MM患者分为硼替佐米组(所有化疗方案中均应用硼替佐米)、非硼替佐米组(所有化疗方案均不含硼替佐米)、变更方案组(化疗过程中先后应用传统化疗方案和含硼替佐米的化疗方案)。观察并分析治疗前、每两个疗程化疗后(两、四周期化疗后)患者相关资料如:血红蛋白(hemoglobin,Hb)、血沉(erythrocyte sedimentation rate,ESR)、球蛋白(globulin,Glb)、白蛋白(albumin,Alb)、血肌酐(creatinine,Cre)、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乳酸脱氢酶(lactate dehydrogenase,LDH)、碱性磷酸酶(alkaline phos-phatase,ALP)、血钙(calcium,Ca)、血轻链(light chain)、β2-微球蛋白(β2-microglobulin,β2-MG)、免疫固定电泳、骨髓细胞学、染色体、流式细胞学检测等相关指标的变化,根据上诉指标变化来评价含或不含硼替佐米方案化疗组的疗效。随访得到患者的生存数据,并进行生存分析。最后根据初诊时及化疗后的上诉指标进行预后影响因素分析。结果:1.从122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看,本组患者中位年龄为62岁,多发性骨髓瘤疾病高发年龄段为55-65岁,约占44.3%,其次为65-75岁占31.9%。从分型特点来看,Ig G型患者数量最多共68例,占总数的59%。从初诊时分期来看,多数患者诊断时分期靠后,初诊即诊断为DS分期Ⅲ期占67%,ISS分期Ⅲ期占60%。2.三组MM患者的一般临床资料(年龄、性别、ISS分期、DS分期及分组),以及初诊时的血红蛋白、肌酐、血钙、球蛋白、乳酸脱氢酶、白蛋白、碱性磷酸酶、C反应蛋白、血沉、β2-微球蛋白、血轻链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3.硼替佐米组与非硼替佐米组的生存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变更方案组的生存期与非硼替佐米相比,差异也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5),而变更方案组和硼替佐米组相比,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528)。硼替佐米组及变更方案组的患者生存期较非硼替佐米组延长。4.三组的疗效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6.166,P=0.046),三组之间的反应良好率间的差异同样具有统计学意义(χ2=10.59,P=0.005)。化疗两周期时硼替佐米组的疗效分布、反应良好均优于非硼替佐米组(P<0.05)。化疗四周期时变更方案组、硼替佐米组的疗效分布、反应良好均优于非硼替佐米组(P<0.05)。5.在硼替佐米组中,不同化疗周期的血红蛋白、白蛋白、球蛋白、乳酸脱氢酶、碱性磷酸酶、血清钙、血沉、血轻链κ和血轻链λ的变化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红蛋白、白蛋白、乳酸脱氢酶呈逐渐增高趋势,而球蛋白、血沉、血轻链κ和血轻链λ呈逐渐减低趋势。碱性磷酸酶在完成化疗两周期时,相较于治疗前有所增高,但在完成化疗四周期时又开始减低。血清钙在化疗两周期后,相较于治疗前有所减低,但在化疗四周期时开始升高。6.在非硼替佐米组中,不同化疗周期的血红蛋白、肌酐、球蛋白、碱性磷酸酶的变化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红蛋白随治疗周期的增加呈增高趋势,球蛋白、肌酐随治疗周期的增加呈减低趋势。碱性磷酸酶在化疗两周期时,相较于治疗前呈增高趋势,但在化疗四周期时开始减低。7.单因素分析提示:乳酸脱氢酶、血钙、骨髓浆细胞比例、流式细胞术结果、染色体复杂核型、DS分组、DS分期以及治疗方式是影响生存预后的危险因素(P<0.05)。将这些因素全部纳入多因素分析结果示:治疗方式、骨髓浆细胞比例、流式细胞术结果(P<0.05)是影响生存的危险因素。结论:与大量文献研究结果一致,含硼替佐米的化疗方案的患者生存期明显延长。含硼替佐米的化疗方案疗效优于不含硼替佐米的化疗方案。从化验指标分析,硼替佐米组能够使更多的指标得到改善,基于此次研究结果考虑化疗四周期后评价化疗疗效更合适。治疗前治疗方式、骨髓浆细胞比例、流式细胞术结果是影响生存的危险因素,其指导个体化治疗还需大量临床研究。本研究表明治疗后的乳酸脱氢酶、血沉及骨髓瘤浆细胞比例可能为其预后的影响因素,但仍需大量临床资料证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