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大英圖書館歷來以館藏宏富著稱於世,尤其以敦煌文書爲國内學者所熟知。然而,其所藏大量的其他中文寫本文獻一直默默無聞,不爲學界所知。本文采用傳統文獻學的方法,通過專題敘錄和個案研究两個角度,深入揭示這批文獻的特色、來源、編目情況及價值。總體來看,它們并非傳統意義上的中文稿抄本,而是以歷史檔案爲主,兼及其他學科。它們體現了英國人講求現實利益的實用主義,带有窺視異域風情的心理及作爲戰爭勝利者的炫耀心理。它們的主要來源是購買和捐贈,18世紀入藏較少,19世紀隨著英國勢力的深入開始大量入藏,20世紀趁我國戰亂導致書籍流散的時機而發展壯大。入藏後,經郭士立、普羅維斯特、道格拉斯、翟林奈等人編目,尤其以道格拉斯的《大英博物館中文刻本、寫本、繪本目錄》及其《補編》影響較大。然而,這些目錄均未反映這批文獻的全貌,而且不著錄抄寫時代,不便於中國讀者查閲。本文采用傳統文獻學的方法,分語言類文獻、地理類文獻、歷史檔案文獻、藝術類文獻、宗教類文獻等專題,逐一著錄每一種文獻的書名、版本、作者、版式、主要内容、題記、來源等具體信息,力求全面揭示每一種文獻。語言類文獻以字典爲主,主要是漢英字典,也包括歐洲其他語種、我國主要少數民族語種、方言語種字典。地理類文獻分輿圖和專著两類。輿圖主要是清代東南沿海軍事圖,專著主要關注新疆、雲貴等邊疆地區,目的性強。歷史檔案類是數量最多、價值最高的一類文獻,包括詔令奏議、軍事文檔、信札名帖、太平天國及洪門史料、經貿文獻、外交檔案、地方官府文書等,大多從两次鴉片戰爭中得自江浙和庚東。藝術類文獻主要有書法、繪畫、篆刻三類。書法文獻以清人爲主,不乏唐宋元明名家作品,然真僞雜陳;繪畫類主要是人物畫,尤其以風俗畫爲特色,是研究清代民俗的重要史料;篆刻類藏品數量較少。宗教類文獻包括佛教、道教、伊斯蘭教、基督教四大宗教,數量從佛教、道教、基督教、伊斯蘭教依次遞減。從文本個案的角度來看,《福次咸詩草》印證了第一次火燒圓明園的時間是1860年10月6日。《湘雲友朋信札》是研究清代師爺的重要資料,反映了他們是如何謀得職位、如何以詩詞唱和來豐富業餘生活的。《各府州清册》表明,清代官員年終密考的範圍不僅僅是道府以上官員,也包括州縣及佐雜等員,密考程序是由府、道、两司分别上報供督撫采擇。《關於浙江慈溪縣交通及兵力部署的密信》《鄞慈鎮三縣水陸地圖》證實了郭士立作爲鴉片戰爭中英軍諜報負責人的角色,《中文圖書目錄》又坐實了他中文文獻收集人和編目人的角色。《南洋視學札》幫助我們還原了清末劉士驥南洋視學的史寅,有助於我們瞭解他此行目的、出行的經過以及所取得的成果。大英圖書館藏中文寫本以清代中後期爲主,主要來自江浙、廣東、北京等地區。他們見證了中國的近代史和中英交往史,具有重要的歷史文物價值、學術資料價值、藝術審美價值,值得我們進一步深入發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