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研究——陕西省为例

来源 :西安工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ht2000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已进入老龄化社会,农村老龄化水平高于城市。农村老龄化需要社会化养老,现行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设计方面的缺陷导致其与经济不相适应、覆盖率低、难以持续发展。2013年前是我国实行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黄金时期,探索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十分必要。作为一项长期的财政金融政策,社会养老保险制度会对社会经济产生深远的影响,合适的制度设计能与社会经济产生良性互动,促使双方共同发展。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设计必须从农村经济金融基本状况出发,从农民的经济能力和意愿出发,符合农村农民经济,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只有对农村经济有正面影响的,与农村经济形成良性互动的养老保险制度,才可能是可持续的。本文运用比较和实证研究方法,从以下几个方面研究了我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构建问题。 ⑴通过对养老保险制度的经济效应理论的系统研究,探讨现收现付制和基金制养老保险制度对经济社会的影响和影响途径; ⑵通过对智利、新加坡市场主导与国家主导的个人账户制养老保险制度社会经济效应的对比分析,探讨两种导向个人账户制对社会经济的不同影响和影响途径: ⑶用养老保险制度经济效应理论考量现行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对经济的影响,发现现行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基金收益无法保证,不能应对老龄化和通货膨胀压力;与农村经济金融现状不适应,不能形成增加储蓄,扩大投资和金融市场发展而来的经济增长。农村存在短期发展资金与强制性养老储蓄长期资金需求的矛盾,在没有财政支持的情况下,导致农民没有能力参加现行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如果继续实行将会持续抽走农村经济发展的动力,建议赋予养老保险基金本地流动性,用市场引导资源在本地的配置,同时不排斥政府的作用。 ⑷从农民经济能力和意愿出发,调查农民对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参与意愿,采用Logistic回归方法,分析农民个人性质、经济条件以及社会养老保险基金流动性、安全性诸因素对农民参加社会养老保险的影响。
其他文献
随着我国信息产业的不断发展,企业信息化建设的不断完善,以物料需求计划MRP(Material Require Planning)为核心的ERP(Enterprise Resource Plan)管理思想已经渐渐融入众多企业
回归分析是研究变量问相互依赖关系的统计分析方法,主要包括参数回归和非参数回归.参数回归需要事先假定变量之间的函数形式,但在研究过程中我们发现,事先假定的函数形式并不
合理的企业员工流动是必要的,因为市场要素只有经过充分流动才能达到最优配置,发挥最大效益。通过流动,一方面员工自身的人力资本得以增加,另一方面企业可以改善既有员工队伍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