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常德市是以生猪、家禽养殖为主的传统养殖大市,对病死畜禽主要采取掩埋、沼气池、化粪池等方法处理,污染地下水和空气,极易引发公共卫生安全问题。本研究的目的及意义是通过调查常德市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寻找一条有效解决常德市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的途径,实现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和资源化利用。研究方法是文献分析法、统计调查法、分析比较法,对常德市动物防疫体系、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情况进行了调查。调查结果如下:1.常德市动物防疫体系比较健全。常德市市本级和9个区县市都设有动物卫生监督所、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和兽医实验室。有乡镇动物防疫站215个、专职动物防疫员编制664人,共聘用村级防疫员3881人,财政补助人均每年2000-3500元。2.常德市每年存在大量病死畜禽。常德市从2013年到2015年出栏50头以上生猪养殖户每年死亡生猪7~13万多头;其他生猪散养户年估算死亡10万头左右,全市年死亡生猪在20万头以上;同时还存在家禽、牛、羊等病死畜禽。3.常德市病死畜禽以养殖场(户)分散的掩埋、沼气池、化粪池方式为主。据调查统计,2013年,全市牲畜50头以上、禽类1000羽以上、其它动物100只(羽)以上养殖场(户)共15380家,共有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设施设备4063座(个),占养殖场(户)总数的26.4%。其中化尸池1518个,焚烧炉30座,填埋井2515个,分别占无害化处理设施设备总数的37.4%、0.7%、61.9%。全市没有一家专门的无害化处理企业。结论:常德市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以养殖场(户)分散的掩埋、沼气池、化粪池方式为主,存在处理不彻底、不安全、二次污染等弊端,只有建成常德市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体系及长效运行机制,才能有效规范病死畜禽的处置。针对上述情况,提出常德市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和资源化利用的对策:1.创新处理运行模式。按照“政府主导、企业运作、集中收集、统一处置”的原则,采用企业投资、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市场化运行模式,通过招商引资,由企业投资建设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场、县级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收集中心和固定收集点,并负责全市病死畜禽的收集和无害化处理。2.抓好体系建设。建设2个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场、10个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收集中心、300个病死畜禽固定收集,构建覆盖全市的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监管体系。3.优化处理工艺。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场、收集中心、固定收集点选址和内部布局应符合动物防疫要求,处理工艺采取化制、焚烧等方法。4.落实保障措施。各级政府部门要精心组织、广泛宣传、严格监管、保险联动、规范处置、政策扶持。本课题重点调研常德市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的数量、方式、做法及存在的问题,提出一套符合常德市实际的病死畜禽集中无害化处理体系建设对策,为常德市开展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工作提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