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世纪中国游记散文,在中国文学从古代向现代转型的历史过程中发展、嬗变,经过百年的曲折历程,已经成为中国文学一个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对20世纪游记散文发展、变化的研究,对它的价值构成的研究,也应当是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长期以来学术界对游记散文重视不够,即使涉及也少有站在游记散文文体的角度进行观照,深入内部来探讨其在一个世纪以来的发展及其规律,更不遑认定其在百年文学史中的贡献及历史地位。 本文对20世纪中国游记散文的研究,所运用的方法,是从单一文本解读分析起手,进而朝群体文本合拢,归绎出总体风貌。换言之,就是从个别的特殊的现象向一般的规律掘进。在此基础上竭力梳理出总体面貌所展示的审美旨趣和艺术倾向;同时,参照“还熟为生”法,重新凫入文本,细细分辨其思想价值和社会价值,努力做到审美启智的统摄互证,从中把握20世纪游记散文的发展规律与意义。主要由五方面的内容构成: 一,对“游记散文”的概念作出界定。通过对以往评论界对游记散文所下的诸种定义的梳理和分析,即对游记散文内质的质疑,从而对20世纪中国游记散文作出界定:游记散文是创作主体游走于天地人间,在同游客体的互在互动中,将所见、所闻、所感、所想等艺术化表现出来的散文体裁。 二,纵向考察百年游记散文的迁流演变,和它在百年文学史中的贡献。主要按照时间进行划分:“1900—1927:发端期”、“1928—1937:发展期”、“1938—1976:转折期”、“1977—2000:复苏与开拓期”,对每个阶段游记散文的特点、创作主体的创作动机、作品的审美价值取向、文体的变化等进行分析,同时阐释了每个时期游记散文的变化与重大社会变革所带来的思想文化观念、价值观念、文学审美观念的变化之间的对应关系。在百年文学史格局中,游记散文是独具特色的板块,是知识分子心灵的特殊显现,且具有极强的文化包容性与文化涵化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