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制药技术的发展与工艺的进步,不断涌现出了多种新型毒品。根据相关部门报导,2016年我国公安禁毒部门共计破获涉及毒品的刑事案件已达14多万起、吸毒人员存量为250.5万,而且以各种方式吸食毒品的人员总量还在不断增长;吸毒和精神药物滥用引起意外中毒、自杀、他杀等非自然死亡案件也日益增多。除了传统毒品的滥用问题,新型毒品泛滥的危害日益严重。新型毒品,又被成为“第三代毒品”,主要是一些具有与传统毒品相似作用的新精神活性物质。这些目前大都未被法律管制的第三代毒品在世界范围内广泛流行,其流行趋势呈不断上升势态。不法分子为得到新型毒品,通过修改或者修饰已经被管制药物化学结构,以达到逃避法律制裁目的。新型毒品制造成本低、查处难度大、相关法律法规滞后等系列问题,导致新型毒品引发的各类问题愈演愈烈。在涉及新型毒品案件中,对案发现场的各种检材中有效成分的检验、对从当事人身上取得活性药物代谢体的检验等,能够为该类案件的侦破提供强有力的证据支持。本学位论文工作是针对近期涉毒案件中发现的新型毒品——4-碘-2,5-二甲氧基苯乙胺(2C-I)的检验方法进行了研究,根据苯乙胺类化学物的理化性质和特点,运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对2C-I体外检材进行分析,确定仪器检测方法。通过新鲜无干扰血液中添加2C-I标准物质模拟体内检材,对其提取方法与检测条件进行了优化,获得在0.02μg/mL-5μg/m L范围内的定量分析模型,其线性系数R~2=0.9994;本文建立的方法最低检测限为0.005μg/mL、定量限为0.016μg/mL、平均回收率达到82.66%±7.33%(RSD);分析方法精密度测试中,三个不同浓度的2C-I同一天分析检测的RSD分别为6.48%、2.46%、4.16%,连续不同天内检测的RSD分别为4.89%、3.43%、4.20%,均满足测定要求,方法精密度良好;稳定性实验测试中,2C-I在72h内三个不同浓度的相对标准偏差(RSD)依次为7.55%、2.52%、3.67%,稳定性均呈良好,符合生物样品测试要求。本文建立的方法对2C-I检验的准确性好、重现性好且检验结果可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