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英译本的哲学阐释学研究

来源 :河北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abeenzh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道德经》是中国最早的一部道教哲学著作,它对中国传统文化和人们的生活具有重要的意义。自1868年第一个英译本诞生以来,它也在世界上受到广泛关注,并产生了广泛的影响。上世纪,《道德经》大量翻译和出版,成为除《圣经》外翻译版本最多的著作。基于上述事实,作者对《道德经》翻译产生了巨大的研究兴趣。在本文中,她试图从哲学阐释学的视角对这一部中国典籍的英译进行比较研究。现代阐释学认为,翻译就是理解和阐释的过程。伽达默尔指出,译者既是读者也是阐释者,必然有其特有的“前结构”和“前理解”,所以其理解与阐释也不可避免地受到语言和文化的影响。翻译过程中,先有、先见和先设是不同的译者作为不同的社会心理个体所必然具有的,而这些不同的个体因素又构成了不同译者对同一译本的不同阐释。笔者系统梳理了伽达默尔的现代阐释学思想,审视了阐释学与中国典籍翻译的关系,并对其可行性及迫切性进行了分析。笔者认为伽达默尔的阐释学两大原则:理解的历史性和视界融合原则为典籍英译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目前,在国内外,专门从哲学阐释学角度进行翻译研究的文章数量还十分有限。本文作者试图以哲学阐释学的最基本的概念和伽达默尔的翻译理论为基础,通过对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地域的多个《道德经》英译本的研究,论证“理解的历史性”这一命题,并阐述以两次视闽融合为特征的翻译的一般过程。本文进行这一分析的目的不在于评析《道德经》四个英译本孰优孰劣,而在于探讨《道德经》出现众多不同译本的原因,尤其是因时间和文化差异而引起的不同“前结构”和“前理解”是如何影响到译者的视阈,进而产生不同译本的。最后本文得出结论:《道德经》的翻译其实是一种对源文本的阐释;它在不同的时期对于不同的译者可以有不同的解读,所以不可能存在真正的“定译本”;老子《道德经》的英译则更为典型,《道德经》像一个丰富无比的矿藏,并非通过一次性的阐释就能穷尽对它的发掘。而且,一个译本不可能同时满足不同历史阶段不同读者的需求。只有通过多个译本多次的发掘,我们才不断接近完成对它的认识。这一结论对于我们做典籍英译本的研究颇有借鉴意义,即我们要运用历史的眼光,将研究对象放置到具体的历史社会文化环境中去看待和研究,防止走入机械分析的误区,才能得出科学得结论。
其他文献
学生干部是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的一支重要力量,充分调动他们的工作积极性、激发其工作热情和创造力对于有效开展学生管理工作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为充分发挥学生干部的主体
在城市维权运动不断加剧的背景下,维权精英与地方政府如何从对峙抗争走向合作博弈?深圳市月亮湾人大代表工作站的维权实现了这一路径转变。合作博弈的成功取决于维权精英进行适
采用硅烷偶联剂(KH550)对玻璃纤维进行表面处理,并对改性玻纤进行红外分析,结果证明硅烷偶联剂使玻璃纤维表面基团增加。用改性玻纤制备改性玻纤/聚氨酯复合材料,与原玻纤增
介绍胶原蛋白家族的组成、结构及生物合成特点 ,重点在于阐述Ⅰ型胶原遗传学及代谢指标与骨质疏松病因、诊断及治疗方面的关系。 The collagen family composition, structu
目的:研究长链非编码RNA(long non-coding RNA,lncRNA)Ras关联域蛋白1亚型A(ras association domain-containing protein 1 isoform A,ANRASSF1)在胃癌组织和胃癌肿瘤细胞中
目的研究分析微创联合瓜蒌牛蒡汤对慢性乳腺炎治疗的有效性。方法选择我院2015年10月~12月收治的慢性乳腺炎患者60例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各30例。对照
生命是人之所以为人并进而成为法律主体的根本和前提,是人的最基本权利。与部门法对生命权的保护性规定相比较,现行宪法却没有对生命权有相关的规定,应该说这是值得商榷的。
<正>《釜山行》在韩国的上映日期,是2016年的7月末。短短数月,此片被迅速传播、发酵并广受好评。近些年,韩国电影界无论是艺术片还是商业片都佳作不断。《釜山行》之前,有同
回 回 产卜爹仇贱回——回 日E回。”。回祖 一回“。回干 肉果幻中 N_。NH lP7-ewwe--一”$ MN。W;- __._——————》 砧叫]们羽 制作:陈恬’#陈川个美食 Back to yiel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