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利用膜引导骨再生技术,带蒂筋膜瓣与生物膜作为膜引导材料,分别包裹非细胞型组织工程骨作为膜内填充物,修复新西兰白兔尺骨超临界骨缺损,观察及量化各自的修复效果,比较二者在修复超临界骨缺损方面的实验疗效。为临床以带蒂筋膜瓣作为引导膜应用膜引导性骨再生技术修复超临界骨缺损提供借鉴。取30只4-5月龄新西兰大白兔,雌雄兼用,制备双侧尺骨中段连同骨膜1cm骨缺损模型,将自体红骨髓接种于含骨形态发生蛋白的骨诱导活性材料制备非细胞型组织工程骨,并植入双侧骨缺损区,左侧骨缺损区采用可吸收医用膜包裹,设为A组(对照组)。右侧肢体制作带蒂筋膜瓣,其是一种良好的膜引导材料,不仅具有膜引导骨再生作用,还具有丰富的毛细血管网,右侧骨缺损区采用制作的带蒂筋膜瓣包裹,设为B组(实验组)。两组术中均行微型钛板内固定术。术后观察实验动物一般情况,4、8、12、16w行活体实验动物尺骨X射线检查,术后4、8、12、16w分别处死6只动物取材,行实验动物尺骨修复区大体观察、组织学检查、修复区内骨形态计量分析,术后12、16w分别另外处死3只动物行生物力学检测。一般情况观察,x射线检查髓腔的贯通、植入物的降解吸收,大体观察外骨痂形成的量及速度,组织学检查骨小梁、软骨组织、成熟骨结构形成的数量和速度、骨干结构的重塑,实验组均明显优于对照组。X射线示试验组16w缺损区骨密度高,正常骨干结构形成,骨质塑形好,骨髓腔完全贯通;大体观察植入物表面骨痂塑性较好,与皮质骨形态相近,可见筋膜瓣形成的淡黄色骨膜样组织,质韧;组织学检查示植入物已吸收降解,未见植入物组织,完全由新骨爬行替代新骨中散在少量软骨,成熟骨结构形成,骨髓腔完全贯通,均优于对照组16w表现。骨形态计量分析术后4、8、12、16w两组新生骨小梁面积占修复总面积比值及不同时间点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生物力学检测结果显示,术后12、16w两组间比较及组内各时间点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通过比较带蒂筋膜瓣与生物膜诱导成骨作用的效果,证明带蒂筋膜瓣的膜引导成骨作用显著,其联合非细胞型组织工程骨技术修复超临界骨缺损的疗效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