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通过对28例单颗上颌前牙美学区即刻种植患者的软组织进行术前、戴牙、定期回访的美学评价追踪,应用相应美学指标进行评估比较,分析研究上颌前牙美学区即刻种植的软组织美学恢复情况,为临床上颌前牙即刻种植的软组织美学修复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方法]按照纳入标准筛选出接受单颗上颌前牙美学区即刻种植的28例患者年龄在21-60岁之间,平均年龄39.89±11.17岁;其中男性13人,占46.43%,女性15人,占53.57%,所有患者均接受骨引导再生技术(Guided Bone Regeneration, GBR),同时均未行软组织增加技术。分别记录每位患者术前、术中、戴牙及定期回访时的软硬组织测量数据。通过实际口内测量、照片记录以及X线片和CBCT影像学资料观察评估即刻种植位点的龈缘位置及形态、牙龈乳头位置及形态、附着龈宽度、种植体周骨量以及戴牙后红色美学指数(pink esthstic score,PES)的变化。第一部分:根据测量数据比较患者接受前牙即刻种植后不同评估时间的牙龈软组织指标(包括牙龈边缘形态、附着龈宽度、牙龈乳头指数和PES评分的修复变化情况);第二部分:根据不同患者的术前评估,比较同一类型患者(治疗原因、骨缺损类型、牙龈生物型、术前牙龈乳头状态)接受前牙即刻种植后软组织的修复变化情况。计数资料采用百分比表述,计量资料采用均数士标准差表述,通过χ2检验、方差分析、重复测量资料方差分析等统计学方法对数据进行分析处理。[结果]第一部分:不同评估时间时牙龈软组织指标的变化情况。1、牙龈边缘形态对称率在戴牙即刻为50%、戴牙1-6个月为57.14%、戴牙1年为66.67%、戴牙2年为72.22%,不同评估时间牙龈边缘形态的变化情况无统计学意义(p值>0.05);2、附着龈宽度在戴牙即刻为5.12±0.72mm、戴牙1-6个月为5.17±0.74mm、戴牙1年为5.23±0.67mm、戴牙2年为5.28±0.53mm,不同评估时间附着龈宽度的变化情况无统计学意义(p值>0.05);3、牙龈乳头指数3度的百分率在戴牙即刻为28.57%、戴牙1-6个月为50%、戴牙1年为85.71%、戴牙2年为83.33%,不同评估时间内牙龈乳头指数的变化(χ2=22.542,p值<0.001)有统计学意义;4、PES评分在戴牙即刻为10.14±1.69、戴牙1-6个月为11.29±1.49、戴牙1年为11.55±1.23、戴牙2年为11.72±1.0,不同评估时间与PES评分的变化(F=12.785,p<0.001)有统计学意义,PES评分随戴牙时间的增加而增加。第二部分:牙龈软组织指标与术前评估因素(治疗原因、骨缺损类型、牙龈生物型、牙龈乳头位置)的相关性。1、牙龈边缘形态的变化与中间型牙龈生物型(χ2=5.939,p值<0.05)有统计学意义;2、附着龈宽度的变化与术前评估指标无统计学意义(p值>0.05);3、牙龈乳头指数的变化与因固定义齿修复失败(χ2=15.479,p值<0.001)、B+C型骨缺损(χ2=21.917,p值<0.001)、中间型牙龈生物型(χ2=19.949,p值<0.001)和术前牙龈乳头位置退缩(χ2=17.611,p值<0.001)这4项术前评估指标有统计学意义;4、PES评分变化与治疗原因、牙龈生物型、术前评估牙龈乳头状况无交互作用(p值>0.05),PES评分变化和不同骨缺损类型(F=17.732,p=0.001)有线性趋势。[结论]1、在牙槽嵴骨量充足稳定的条件下,牙龈软组织的4项评价指标中,附着龈宽度在本实验的观察期内随戴牙时间的增长变化不大;牙龈边缘形态、牙龈乳头指数、PES评分在戴牙即刻至戴牙2年的定期复诊中均有一定程度的恢复,且牙龈乳头指数和PES评分可随戴牙时间的增长而增加,戴牙即刻至戴牙1年的增长趋势变化明显;戴牙1年后增长变缓趋于平稳。2、即刻种植戴牙后牙龈软组织指标变化与术前评估指标(治疗原因、骨缺损类型、牙龈生物型、牙龈乳头位置)的相关性分析得出以下四点:(1)中间型牙龈生物型可影响牙龈边缘形态的对称率。(2)术前评估指标对附着龈宽度的变化无明显影响。(3)治疗原因中固定义齿修复失败、骨缺损类型中B+C型骨缺损、牙龈生物型的中间型、术前牙龈乳头位置退缩的病例可影响戴牙后牙龈乳头指数的变化。(4)PES评分均值随戴牙时间增加而增加,不同骨缺损类型可能影响不同评估时间的PES评分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