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镀锡板是一种历史悠久的包装材料,随着锡资源的减少,价格上涨,且与铝罐、玻璃罐等包装材料的竞争压力增大,为降低成本增加竞争力,镀锡板镀锡量朝向极低锡量发展(<1.1 g·m-2),耐蚀性能会因此降低。只有提高耐蚀性能,极低锡量镀锡板才能得以应用。本文通过改善镀锡板上的转化处理工艺,提高极低锡量镀锡板的耐蚀性能。使用扫描电子显微镜和X射线能谱仪对0.5 g·m-2镀锡板的微观形貌进行观察,发现0.5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镀锡板是一种历史悠久的包装材料,随着锡资源的减少,价格上涨,且与铝罐、玻璃罐等包装材料的竞争压力增大,为降低成本增加竞争力,镀锡板镀锡量朝向极低锡量发展(<1.1 g·m-2),耐蚀性能会因此降低。只有提高耐蚀性能,极低锡量镀锡板才能得以应用。本文通过改善镀锡板上的转化处理工艺,提高极低锡量镀锡板的耐蚀性能。使用扫描电子显微镜和X射线能谱仪对0.5 g·m-2镀锡板的微观形貌进行观察,发现0.5 g·m-2镀锡板表面存在漏铁及锡铁合金区域,会降低镀锡板的耐蚀性能。以耐蚀性能为评价标准,通过正交实验优化镀锡板传统铬酸盐钝化工艺:电流密度为1.5~2 A·dm-2,钝化液p H值为1.5~2.5,温度为45℃,Cr O3浓度为16 g·L-1,钝化时间为4 s。通过EIS交流阻抗谱测试和Tafel极化曲线测试后发现,1.1 g·m-2镀锡板钝化后阻抗值增加19.23倍,自腐蚀电流密度下降83.2%,0.5 g·m-2镀锡板的钝化后阻抗值增加5.47倍,自腐蚀电流密度下降68.8%,表明经铬酸盐钝化更有利于提升1.1 g·m-2镀锡板的耐蚀性能。在锡、铁及锡铁合金三种基体上测试了铬酐体系钝化液的阴极极化曲线和电位时间曲线,测试结果表明铬酐体系钝化液在铁基体上不易成膜。在铬酐体系钝化液的基础上,设计一种能够在锡、铁和锡铁合金上均能较好成膜的磷铬转化工艺,并通过正交实验确定了较佳工艺:16 g·L-1 Cr O3,2 g·L-1Al(H2PO4)3,2 ml·L-1 H3PO4,p H 1.0~2.6,电流密度0.5~1.0 A·dm-2,转化时间4~8 s,转化温度40~50℃。盐雾试验、硫酸铜点滴试验、电化学阻抗谱测试和tafel曲线测试均表明经磷铬处理后的0.5 g·m-2镀锡板,耐蚀性能明显优于经铬酐体系钝化处理后的0.5 g·m-2镀锡板,在盐雾3 h后,0.5 g·m-2镀锡板的盐雾等级仍可达到5级以上,达到了1.1 g·m-2镀锡板的出厂标准。SEM和EDS测试表明磷铬转化膜中含有Cr、P、Al、O等元素,表面存在白色结晶物,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对漏铁区域进行封孔。通过XPS对磷铬转化膜表面的组成进行分析,表明磷铬转化膜中主要存在三价铬的氧化物及氢氧化物、铝的氧化物及磷酸盐。阴极极化曲线测试结果表明锡、铁和锡铁合金在铬酸盐钝化液和磷铬转化液的变化趋势相同,均具有铬氧化物膜初次建立和铬氧化物二次建立的电流峰,但磷铬钝化液中的铬氧化物二次建立电流峰的电位均正于铬酸盐,这可能是因为磷酸盐的加入促进了六价铬的还原。电位时间曲线表明,在铬酸盐溶液中加入磷酸二氢铝后,铁、锡铁合金及锡基体上均能较好成膜。
其他文献
小学在整个义务教育阶段,乃至人的终身学习阶段都处于重要的启蒙阶段。通过小学教育,能帮助小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形成正确的学习行为。小学美术作为小学课程中的重要内容,在提高学生的德智体美劳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是在传统教学理念的影响下,特别是在应试教育的压力下,小学美术的教学过于功利化,课程内容过于格式化,忽视了学生作为个体的差异性,对学生培养的方式也是千篇一律,学生的创造能力没有得到发展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恰到好处地运用多媒体创设情境,能够让抽象枯燥的数学简单化、形象化,静态的图像动态化,这样能够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主动地探究数学问题,让数学课堂变得形象生动从而极大地提高了课堂效率。
教师提升专业素质是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梳理《中学政治教学参考》50年的发展历程可以发现,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具有三条路径。一是遇见良师,即汲取优秀期刊的宝贵精华,开展自身的学术研究;二是结交良友,即学习优秀编辑的专业品质,提升自身的精神境界;三是拥有良伴,即珍惜优秀教师的成长经验,促进个人专业成长。教师专业成长也为新时代追求高品质教育生活奠定基础。
数学审美教育就是将学生的知识体系与审美意向结合,包括数学对称美的教学、结构美的教学、简洁美的教学等。基于此,本文从多种教学方法结合增强学生审美情感;适当留白,为学生审美体验提供空间;挖掘数学美,在课堂教学中灵活渗透等几个方面,阐述了如何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渗透审美教育,完善审美策略,为小学数学课堂提供有益的教学借鉴。
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工作的有效开展,要依托实践课堂,将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进行有效结合,引导小学生利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加强小学生对数学知识点的深度学习及理解,以促进数学知识的内化。本文在对小学数学实践课堂教学问题研究过程中,注重利用劳动实践,引导小学生参与到数学实践活动中,对数学教学资源进行丰富,借助于劳动实践课,实现小学生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及进步。
中等师范教育是整个国民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担负着培养一专多能小学教师的使命。万丈高楼平地起,整个教育事业就象一座宏伟的大厦,小学教育就是这座大厦的基础。小学教育是提高全民族文化水平的起点,是培养各种各样的建设人才、加速现代化进程的关键,是提高教育质量的核心。这就不难看出培养小学教师的中师学校的责任之重大。那么,中师教育如何才能发挥其作用,体现其特点呢?笔者仅从体育教学这一个方面谈一些认识和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德育为先。小学阶段是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重要时期,对学生一生的成长和发展影响重大。在当前的小学数学教学工作中,德育与教学的有效融合是重要课题之一。
在小学教学过程中,可以将很多优秀的教学思想融入其中,就比如陶行知先生的"生活即教育"思想。小学语文的教学主要内容还是以汉语文学为主,教学内容不仅蕴含着多项知识体系,同时还与日常生活有着密切联系,能够在传授文学知识的同时,还能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目前国内的小学教学模式在创新发展上仍处在落后状态,课堂教学风格过于传统,只重视课本内知识,与现实生活联系较浅,导致学生只能学到文学知识而不知如何运用。为解
关于"二维码案"中偷换二维码行为的刑法定性,学界主要存在盗窃说与诈骗说之争。其中,盗窃说忽视了占有的事实基础而难以成立;诈骗说错误地将顾客设定为被骗人而导致无法解释的疑问。应当从商家受骗的角度对"二维码案"进行重新抽象和考察。在交易中,商家除处分商品以外,还要处分基于合同产生的债权。行为人通过偷换二维码对商家进行欺骗,导致其误认二维码的权属关系,并基于该错误,积极指示或者消极接受顾客按照违背其真意
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核心素养,提升小学数学课堂的教学效率,教师可以将生活与小学数学相结合,尝试引领学生在以实际生活为背景的课堂体验中,达成数学知识的理解和学习能力的提升。在数学课堂的教学实践中,学生将被生活化资源的应用深深吸引,主动投入数学课堂的生活化教育中,久而久之,学生将高效完成数学知识的理解和学习能力的稳步提升,从而形成良好的数学核心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