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以2009-2012年实地样方调查和前人研究资料为基础,对山西省36个含湿地的自然保护区的湿地种子植物区系组成特征、群落数量分类与排序、植物群落物种多样性三个方面进行了研究。旨在了解山西省36个自然保护区湿地植物的多样性现状及其与环境的关系,为山西省自然保护区湿地生物多样性保护提供理论依据。主要结果如下:1.山西省36个自然保护区的443个记名样方中湿地种子植物共有56科154属294种,在乔木、灌木、一年生及多年生草本4个生长型中,草本植物种类最多,有278种,占总种数的94.56%。以水分为主导因子,将湿地植物划分为湿生、沼生、挺水、漂浮、浮叶、沉水及盐沼7个生态类型。其中湿生植物269种,占总种数的91.5%,是山西省自然保护区湿地种子植物区系的主要组成部分;沼生植物88种,水生植物74种,它们是山西省自然保护区湿地植被的建群种和优势种。种子植物区系地理成分在属的水平上,以温带分布区类型为主,有82属,占总属数的53.25%,表明温带性质比较明显;种子植物种的区系成分中,温带分布占绝对优势,达160种,占总种数的54.42%,中国特有分布种有40种。山西省自然保护区湿地植物区系与温带亚洲和东亚的植物区系联系最为紧密。湿地种子植物区系中有国家级和省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2种。2.应用双向指示种分析(‘TWINSPAN)和除趋势对应分析(DCA)相结合的方法,对36个含湿地的自然保护区湿地植物群落315个样方进行数量分类和排序,将其分为18个群丛类型。DCA排序结果表明:横轴从右到左反映水分梯度变化,与此对应的的湿地植被类型分别是水生群落、湿生群落及湿中生群落,体现了湿地植物群落优势种生态适应性及生长型的变化;纵轴从上到下的变化趋势为地下水位的逐渐升高。114个物种的DCA二维排序图所反映的变化趋势同样方排序图所反映的变化趋势一致。分析表明,地下水位和地表积水条件及与之相对应的土壤类型是影响山西省自然保护区湿地植物群落及其分布异质性的主要生态因子。3.用物种丰富度(R)、Simpson多样性指数(D)、Shannon-Weaver指数(H)、均匀度指数(E1)等对36个自然保护区湿地植物群落物种多样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用TWINSPAN法将自然保护区湿地的315个样方分为18个群丛,群落多样性水平偏低,其R为1-4.119、H值为0-1.165,二者曲线走势一致;草本植物群落的H较小;E1值为0.17-0.957,其中较大及较小的两个极端均为水生植物群落,湿生及湿中生群丛居中。在36个自然保护区中,整体而言,南部的自然保护区湿地物种多样性指数普遍高于中、北部地区。涑水河源头自然保护区R最高,平均值为6;绵山自然保护区的R最低,平均值为1.5;H值为0.335-1.617;E1值为0.501-0.984;物种丰富度和均匀度指数与多样性指数呈正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