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总结肉芽肿性乳腺炎的常见致病菌,探讨16S rRNA基因测序在细菌鉴定中的价值,明确复方黄柏液涂剂的抑菌作用,并进行临床观察以评价其治疗肉芽肿性乳腺炎的临床疗效,为抗感染治疗肉芽肿性乳腺炎提供依据。
方法:1.回顾性总结分析近5年在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乳腺外科就诊且进行细菌培养的肉芽肿性乳腺炎患者的细菌培养结果,分析常见致病菌情况。
2.收集2019年01月至2019年12月在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乳腺外科就诊的肉芽肿性乳腺炎患者的脓液或组织,随机抽取30例进行普通细菌培养及16S rRNA基因测序,比较分析两种细菌鉴定方式的区别。
3.选择棒状杆菌进行复方黄柏液涂剂抑菌实验的研究。
4.通过收集2019年01月至2019年12月在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乳腺外科就诊且细菌培养阳性的肉芽肿性乳腺炎患者,最终纳入临床研究患者共60例,按随机分配原则分为2组,试验组和对照组各30例,试验组予以复方黄柏液涂剂外用冲洗+常规治疗,对照组仅予以常规治疗,连续治疗5天。对肉芽肿性乳腺炎患者乳房肿块最大径、乳房疼痛评分、白细胞数值进行统计学分析,以总结复方黄柏液涂剂的临床疗效。
结果:1.近5年在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乳腺外科就诊且进行细菌培养的肉芽肿性乳腺炎患者共443例,细菌培养阳性有153例,细菌阳性检出率为34.54%。其中棒状杆菌最多,有87例,约占总体56.86%,其次为金黄色葡萄球菌33例,约占21.57%,表皮葡萄球菌16例,约占10.46%,混合菌10例,约占6.54%,还有其他细菌7例,约占4.58%。
2.无菌条件下获得的样本30例,细菌培养阳性者有9例,细菌检出率30.00%,其中棒状杆菌4例,约占44.44%,金黄色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均为2例,均约占22.22%,混合菌1例,约占11.11%。16S rRNA基因测序阳性有3例,均为棒状杆菌,细菌检出率10.00%,并且进一步鉴定细菌为C.kroppenstedtii棒状杆菌;6例细菌培养阳性但16S rRNA基因测序阴性。
3.实验组复方黄柏液涂剂与对照组苯扎氯铵溶液对棒状杆菌的MIC值均为100mg/mL,两组药物抑菌浓度相同。
4.试验组(复方黄柏液涂剂+常规治疗)细菌培养转阴性患者29例(96.67%),对照组(常规治疗)细菌培养转阴性患者24例(80.00%),试验组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从缩小乳房肿块最大径方面看,试验组乳房肿块最大径(2.7±0.85cm)明显小于对照组(3.8±1.08cm),差异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从降低患者疼痛评分看,试验组疼痛评分(1.87±0.68分)明显低于对照组(2.6±0.86分),差异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从降低白细胞数值方面看,试验组白细胞数值((7.50±1.32)×109/L)低于对照组((8.16±1.10)×109/L),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总有效率为96.67%,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3.33%,试验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1.肉芽肿性乳腺炎的发生与细菌感染具有一定相关性,其中以棒状杆菌为主。2.16S rRNA基因测序与普通细菌培养均能进行细菌鉴定,16S rRNA基因测序敏感度低,其精确度高。3.复方黄柏液涂剂对棒状杆菌的抑菌效果与苯扎氯铵溶液等效。4.临床治疗肉芽肿性乳腺炎时,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联合应用复方黄柏液涂剂外用冲洗,可抑制细菌生长、缓解乳房疼痛、缩小乳房肿块、降低白细胞数值,取得较好临床疗效,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方法:1.回顾性总结分析近5年在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乳腺外科就诊且进行细菌培养的肉芽肿性乳腺炎患者的细菌培养结果,分析常见致病菌情况。
2.收集2019年01月至2019年12月在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乳腺外科就诊的肉芽肿性乳腺炎患者的脓液或组织,随机抽取30例进行普通细菌培养及16S rRNA基因测序,比较分析两种细菌鉴定方式的区别。
3.选择棒状杆菌进行复方黄柏液涂剂抑菌实验的研究。
4.通过收集2019年01月至2019年12月在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乳腺外科就诊且细菌培养阳性的肉芽肿性乳腺炎患者,最终纳入临床研究患者共60例,按随机分配原则分为2组,试验组和对照组各30例,试验组予以复方黄柏液涂剂外用冲洗+常规治疗,对照组仅予以常规治疗,连续治疗5天。对肉芽肿性乳腺炎患者乳房肿块最大径、乳房疼痛评分、白细胞数值进行统计学分析,以总结复方黄柏液涂剂的临床疗效。
结果:1.近5年在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乳腺外科就诊且进行细菌培养的肉芽肿性乳腺炎患者共443例,细菌培养阳性有153例,细菌阳性检出率为34.54%。其中棒状杆菌最多,有87例,约占总体56.86%,其次为金黄色葡萄球菌33例,约占21.57%,表皮葡萄球菌16例,约占10.46%,混合菌10例,约占6.54%,还有其他细菌7例,约占4.58%。
2.无菌条件下获得的样本30例,细菌培养阳性者有9例,细菌检出率30.00%,其中棒状杆菌4例,约占44.44%,金黄色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均为2例,均约占22.22%,混合菌1例,约占11.11%。16S rRNA基因测序阳性有3例,均为棒状杆菌,细菌检出率10.00%,并且进一步鉴定细菌为C.kroppenstedtii棒状杆菌;6例细菌培养阳性但16S rRNA基因测序阴性。
3.实验组复方黄柏液涂剂与对照组苯扎氯铵溶液对棒状杆菌的MIC值均为100mg/mL,两组药物抑菌浓度相同。
4.试验组(复方黄柏液涂剂+常规治疗)细菌培养转阴性患者29例(96.67%),对照组(常规治疗)细菌培养转阴性患者24例(80.00%),试验组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从缩小乳房肿块最大径方面看,试验组乳房肿块最大径(2.7±0.85cm)明显小于对照组(3.8±1.08cm),差异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从降低患者疼痛评分看,试验组疼痛评分(1.87±0.68分)明显低于对照组(2.6±0.86分),差异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从降低白细胞数值方面看,试验组白细胞数值((7.50±1.32)×109/L)低于对照组((8.16±1.10)×109/L),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总有效率为96.67%,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3.33%,试验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1.肉芽肿性乳腺炎的发生与细菌感染具有一定相关性,其中以棒状杆菌为主。2.16S rRNA基因测序与普通细菌培养均能进行细菌鉴定,16S rRNA基因测序敏感度低,其精确度高。3.复方黄柏液涂剂对棒状杆菌的抑菌效果与苯扎氯铵溶液等效。4.临床治疗肉芽肿性乳腺炎时,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联合应用复方黄柏液涂剂外用冲洗,可抑制细菌生长、缓解乳房疼痛、缩小乳房肿块、降低白细胞数值,取得较好临床疗效,值得临床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