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对生态环境状况进行科学准确、行之有效的评价,是急待解决的生态问题之一。青海省地处青藏高原,是生态环境变化的敏感区和脆弱带,也是国际科技界研究气候和生态环境变化的热点地带。境内三江源区对中国农业及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本研究采用《生态环境状况评价技术规范(试行)》(HJ/T192-2006)中的评价体系,利用矢量面状评价单元和栅格点状评价单元相结合的评价单元,运用ArcMap的空间统计及分析功能,对青海省各县2004年、2006年、2007年三年的生态环境质量状况进行综合评价。研究成果和主要结论如下:(1)分别建立了青海省各县2004年、2006年、2007年三年生态环境质量评价的空间数据库,包括:生物丰度指数、植被覆盖指数、土地退化指数、水网密度指数、环境质量指数5个指标因子。(2)运用ArcMap空间统计及分析功能,采用行政边界图和水系图,计算出每个格网内的河流长度和湖泊(水库)面积。(3)对各县水资源量、SO2排放量、COD排放量等统计数据,依照面积比例和人口比例进行分配,实现统计数据空间化。(4)青海省三年生态环境质量指数(EI)均介于18-66之间,三年全省EI平均值分别为:27.43、27.73、29.97。(5)青海省EI值分布具有明显的地带性,从西北到东南EI值呈逐渐增大趋势。其地带性主要表现为:海西地区各县状况相似,生态环境状况较差;果洛地区的久治县、班玛县、甘德县的大部分地区,达日县的东南、东北部分,玛沁县的东南、西南部分以及海东地区的大通县,门源县的西南部,祁连县的中部地区环境质量状况较好;其它地区各县EI值大部分处于中等状态。(6) 2004-2006年间,青海省41个县中,EI略有变化,且变化面积超过全县总面积50%的县共有7个;EI明显变化,且变化面积超过全县总面积50%的县共有15个。2006-2007年间,全省各县的EI没有出现明显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