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中国传统的决策体制中,政府是政策制订以及资源配置的主导者。改革开放以来,涉及到广大民众利益的重大改革举措,都是通过政府自上而下的推行来实现的。但是,随着社会的转型,利益多元化趋势使得民众表达利益诉求、维护自身权益的需求越来越强烈。政府在复杂的公共政策问题中,只有改变过去以政府为主的决策偏好、考虑采纳民意,才能建立更为有效的公共政策体系,适应社会转型的需要。随着我国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以及政府对信息化的大力推动,近年来,中国网民数量逐年递增,网络的开放性、互动性成为民众能够表达情绪、发表观点的重要平台,逐渐形成了颇具影响力的网络舆情。网络舆情使得民众一定程度上掌握了对公共政策的话语权,在政府管理以及公共政策方面产生了一定的影响。网络舆情作为新生事物,其对公共政策的作用和影响在现实生活中正逐步体现出来,与此同时,也迫切需要理论研究进行较为系统的总结和归纳,以便从纷繁复杂的网络事件中理清网络舆情的发展脉络,展现网络舆情与公共政策之间的互动关系,辨析网络舆情对公共政策产生的多种影响。这不仅有助于政府更为客观、理性地看待网络舆情的发展,也有助于引导政府正视民众的维权要求、利益诉求,完善公共管理,构建与民众的和谐关系。本文以民众维权为视角,通过比较分析无锡太湖蓝藻水污染事件与松花江水污染事件,揭示民众通过网络舆情对环境权的维护,以及政府不同的态度对于网络舆情作用发挥的影响。同时,本文以“肝胆相照”论坛为案例,解释网络舆情对于社会价值的塑造,以及网络舆情如何自下而上地改变政府偏好,影响公共政策。为此,本文提出两个假设:新的治理结构中,政府并不是唯一主体,网络舆情一定程度上能够影响政府的决策;网络舆情作用的发挥取决于政府的态度转变、网络舆情自身缺陷的完善、公共政策民主体制的完善等诸多因素,因此网络舆情对公共政策产生的影响是有局限的。围绕这两个基本假设,本文提出三个重要观点。第一,网络舆情能否发挥作用与政府偏好有关。第二,不能过分夸大网络舆情对公共政策的影响。第三,通过制度规范可以让网络舆情发挥更为积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