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冰冻圈是对水圈的响应直接且敏感。它是水圈固体形式的体现,以其巨大的冰储量和热容量,调节着地球上的能量与水分平衡,是第二大气候系统。积雪是冰冻圈中最活跃和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其覆盖范围也最广。它对水文循环的贡献很大。积雪是对人类而言是一种重要的淡水资源,影响着全球的气候和大气环流。研究新疆积雪深度和积雪面积的时空变化,有助于了解该地区的气候和环境变化;探讨融雪型洪水次数和雪灾次数的时空变化分析,对该地区的防灾减灾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论文结合收集的积雪深度数据(1961-2015年)、部分站点的雪压数据(1980-2013年)和气象数据,用EOF对原始积雪深度数据进行分析得到了积雪深度的时空分布;用MMK检验得到积雪深度的趋势与突变;运用复Morlet小波分析分别得出积雪深度与雪压的周期分布情况;利用Daubechies小波分别得到年积雪深度和雪压的整体趋势;最后利用交叉小波得出年积雪深度与各气象因子的相关关系。基于2001-2018年MODIS积雪覆盖产品数据MOD10A2,提取到新疆2001-2018年来积雪面积数据。从而分析雪盖面积百分比的时空变化情况以及不同坡向和不同高程带下的雪盖面积百分比的时空变化规律。利用新疆融雪性洪水发生次数的记录资料(2000-2012年),揭示13年来新疆融雪性洪水发生次数的时空分布特征,以及洪水次数与冬半年的累积降水量相关关系;利用1960-2000年的新疆地区雪灾记录资料,揭示新疆气象雪灾发生次数的时空分布特征。论文得出的主要结论如下:(1)EOF分解的积雪深度EC1曲线除10月和11月外在其他四个月(12月、1月、2月和3月)呈上升趋势。月、年EC1曲线与实测积雪深度吻合较好。北疆的月、年EOF1均大于南疆。年积雪深度的突变点主要发生在1969-1979年和1980-1990年两个时间段,其主周期为2-8年和9-14年(15-20年)的站点主要分布在新疆北部(西南部)。全疆年积雪深度(年雪压)呈增加趋势。年积雪深度(月、年雪压)与降水量(相对湿度)之间表现出很好的相关性,较弱的相关性出现在它们与最低气温(或日照时数)之间。10月和11月的雪压显示出不明显的下降趋势,12月、1月、2月和3月的雪压趋势都不太明显,年雪压的变化总体趋势呈上升趋势。10月、11月、12月的雪压有明显主周期外,1月、2月、3月的雪压和年雪压均无主周期。(2)多年平均积雪覆盖面积的值为46.87万km~2,最大积雪覆盖面积为134.61万km~2,最小积雪覆盖面积为12.44万km~2。雪盖面积百分比呈现微弱下降的趋势的是秋季和夏季,呈现明显下降的趋势的季节分别是春季与冬季。积雪的季节动态规律可以分为三个阶段:9-1月的积雪期,积雪覆盖面积继续从高海拔山脉扩展到山谷和平原;2-6月的融雪期,积雪覆盖面积从平原逐渐减少到高山;常年积雪出现阶段(7-8月),其中常年积雪几乎完全分布在研究区域的高山顶上。新疆不同坡向的雪盖面积百分比有明显差异,西南坡、东南坡、南坡的雪盖面积百分比相对其他五个坡向而言偏低。这四个海拔带的冬季雪盖面积百分比最高,春季慢慢减少,夏季最低,秋季逐渐增加,从而整体上呈现出"凹"型变化过程;4000-5000m海拔带的雪盖面积百分比有三个变化阶段:稳定波动期、减少期和增加期;5000-6000m海拔带有两个雪盖面积百分比上升和下降期;>6000m海拔带的雪盖面积百分比整体上呈现出"凸"型变化过程,其最大值出现在夏季,而最小值出现在春季。(3)从洪水次数总体的空间分布特征上看:按区域分布,昌吉州、伊犁州和和田地区是新疆融雪型洪水的高危区;按县域分布,丰县、新源县和清河县是融雪型洪水的高危区。从洪水次数季节的空间分布特征上看:春季,新疆北部是融雪型洪水的重灾区,特别是阿勒泰东部、塔城北部、伊犁河谷、昌吉地区至乌鲁木齐;夏季,新疆南部的和田地区与克州南部均是高发区。从洪水次数的年代的分布上看:2010年融雪型洪水发生频率最高(34次),其变化与冬半年的累积降水量关系相当紧密。从洪水次数的季节的分布上看:新疆融雪型洪水主要发生在春季和夏季。从雪灾次数的空间分布特征看:按县分布,塔城、喀什和哈密为雪灾的高发区。从雪灾次数的年代分布特征看:雪灾发生次数最多的是1987年,为24次,占总次数的9.10%;其次是1978年,为16次,占总次数的6.10%。1962年和1973年均未发生雪灾。从雪灾次数的季节分布特征看:新疆雪灾主要发生在春季和夏季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