输尿管镜钬激光碎石术留置双J管后血尿原因的多因素分析

来源 :杭州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1次 | 上传用户:unian198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通过对输尿管镜钬激光碎石术后留置双J管引起血尿原因的的多因素分析,旨在阐明留置双J管后导致血尿的独立危险因素,为术后留置双J管患者提供更为科学、合理的临床处理和术后康复指导。方法:收集2015年10月-2017年9月于本院泌尿外科行输尿管镜钬激光碎石术并留置双J管患者共144例,按性别、年龄、双J管和输尿管长度及粗细的匹配程度、术前及术后是否存在尿路感染、结石位置及负荷、术中有无损伤、手术时间、术后活动等因素和血尿的关系分别进行单因素分析,保留有统计学意义的因素,再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出和留置双J管后血尿有关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单因素分析显示,除术前尿路感染、年龄因素外,其它各因素下组间血尿程度均存在显著性差异(均P<0.05)。对以上有统计学意义的因素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发现性别、结石负荷、双J管长度和输尿管的匹配程度、术中损伤、所用输尿管镜粗细、术后尿路感染及活动可能是引起上尿路结石钬激光碎石留置双J管术后血尿的独立危险因素(均P<0.05)。结论:对目前普遍认为的众多和输尿管镜钬激光碎石术留置双J管后血尿有关的因素中,性别、结石负荷、双J管与输尿管匹配程度、术中损伤、输尿管管径粗细、术后尿路感染及术后活动影响更为确切,可能在其中起主要作用。
其他文献
背景经典遗传学认为某些单核苷酸多态位点(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s,SNPs)与房颤具有强相关性,例如rs2200733,但其分子机制还不清。此外,大量研究已经报道了表观遗传学
目的:通过观察导师孙玉冰教授经验方参苓首乌汤治疗结肠癌术后化疗后气阴两虚证患者的临床疗效,对比试验组和对照组疗效性指标和安全性指标的变化情况,客观评价孙氏参苓首乌汤对结肠癌术后化疗后气阴两虚证的疗效,为进一步改善结肠癌术后化疗后患者预后,同时为临床上运用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结肠癌术后化疗后气阴两虚证的相关症状提供更充分的理论依据。方法:将70例结肠癌术后化疗后符合气阴两虚证的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及对照
我国刀剪制品产量居全球领先地位,但刀剪制品的质量与国外相比较仍有一定差距,其中刀剪产品所用材料是决定刀剪质量的关键因素,因此对于刀剪材料性能的提升和新型刀剪材料的研发是急需解决的问题。本文采用等离子堆焊技术,将中、高碳优等不锈钢粉末作为堆焊材料,与普通刀剪材料复合,使其成为刀剪刃部。并通过光学显微镜观察、扫描电镜观察、XRD检测、硬度测试、摩擦磨损实验、冲击实验以及电化学腐蚀实验等手段,对不同马氏
目的:观察加味肾衰方为主对慢性肾衰的中医药一体化治疗在改善脾肾气虚证兼湿浊血瘀证(CKD2-4期)患者理化水平及中医症状方面的临床疗效,为临床治疗慢性肾脏病(CKD2-4期)提供可行的、有效的治疗方法。方法:1.回顾整理2016年10月-2018年11月于辽宁中医肾内门诊就诊的CKD2-4期患者,参照试验入组标准及排除标准,最终满足条件的病例共70例,并根据患者是否接受口服中药汤剂分为观察组与对照
半个多世纪以来,人们对于超高速撞击的研究主要应用于反卫反导、航天器空间碎片防护、轻质装甲与反装甲设计、陨石坑以及动能武器等研究领域,研究超高速撞击过程的能量损耗对分析超高速撞击过程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利用AUTODYN/SPH方法进行了杆式钨合金弹超高速撞击薄钢靶的数值仿真计算,利用示踪法进行了超高速撞击时冲击波压力和物体密度以及传播规律等特征的统计;利用AUTODYN导出的粒子信息,并基于MAT
渐江是明末清初遗民画家的代表,面对王朝易主时,选择放逸于山水间,寄情于书画中,其山水画语言取之于黄山,笔墨简淡,格局简约,意境幽远,形成了清冷的山水画风貌,对当时的新安
目的:本课题旨在研究口腔修复中常用的五种义齿材料(饰面瓷、钴铬合金、光敏塑料、超硬基托树脂、高级人工牙)所产生粉尘的粒度大小、化学组成及呼吸性粉尘浓度,探讨口腔诊室中
随着各国能源的开发技术不断进步和对能源需求的不断增加,越来越多的国家开始重视非常规能源的开发。其中缝洞型碳酸盐岩油藏由于其规模大,且具有较高的产能,受到了各国越来
数据中心业务量高速发展,系统容量以及带宽需求增加的同时,需要满足低成本传输要求。为了应对这个挑战,具有结构简单、频谱利用率高的先进调制格式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几
棕色脂肪组织(brown adipose tissue,BAT)利用脂肪酸作为代谢底物,通过β氧化和解偶联蛋白1(uncoupling protein 1,UCP1)的去耦作用在线粒体中产生热量,燃烧脂肪。目前,关于BAT研究主要集中于人和小型哺乳动物,而在较大的动物身上鲜有报道。长期在高原环境下生活的牦牛拥有耐寒的独特体质,使牦牛成为探究动物机体对寒冷环境适应性机制最佳的研究对象。因此,本试验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