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位于贵州省毕节市西南部的撒拉溪石漠化综合治理示范区,喀斯特面积占总面积的74%,是典型的喀斯特地貌主导区域。长期以来,在区域文化价值观的引导下,不合理的土地利用方式导致了不同程度的石漠化问题,如植被减少、水土流失及地质灾害频发等,这对当地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造成严重的阻碍。我国石漠化治理理论研究已取得一定成果,但总体来看理论仍滞后于实践,这可能导致治理的盲目性和结果的不确定性,甚至可能会对当地生态环境造成不可逆的负面影响。近年来,石漠化的预防和治理已被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石漠化防治理论也需要从生态层面上进一步的完善和丰富。目前有研究表明,石漠化地区部分苔藓植物具备特殊的抗旱机理,使得这些苔藓植物能生长于恶劣的石漠化环境中从而发挥先锋植物的拓荒作用,为石漠化植被群落的正向演替奠定了基础。但值得注意的是,以往的研究忽视了苔藓植物性状及群落特征等对环境变化的敏感性,这不利于揭示石漠化地区植被群落演替规律及制定有效合理的生态治理措施。本文采用野外调查、室内实验及统计等方法,探究了贵州省毕节市撒拉溪石漠化地区苔藓植物性状及群落特征等对石漠化过程及不同土地利用方式的响应,对苔藓植物与石漠化环境间的相互作用关系进行了探讨,研究结果表明:(1)撒拉溪研究区苔藓植物27科43属65种,其中苔类5科6属6种;藓类22科37属59种,丛藓科Pottiaceae、青藓科Brachytheciaceae和灰藓科Hypnaceae均属于优势科,青藓属Brachythecium、对齿藓属Didymodon、灰藓属Hypnum、棉藓属Plagiothecium、湿地藓属Hyophila和真藓属Bryum为优势属,研究区苔藓植物生活型共有6种,分别为平铺型(Mats)、矮丛集型(Short turfs)、高丛集型(Tall turfs)、交织型(Wefts)、垫型(Cushion)和扇型(Fans);(2)发现在研究区的石漠化环境中(潜在石漠化~强度石漠化)共有苔藓植物20科33属45种,藓类18科31属43种,苔类2科2属2种。无石漠化到强度石漠化演替过程中,苔藓植物科、属及种的数量均明显降低,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Pielou指数及丰富度指数均与石漠化演替过程密切相关,说明苔藓植物物种多样性随石漠化演替过程不断降低;(3)发现在各等级石漠化区域内共有90个苔藓群落,其中混合群落63个,纯群落27个。苔藓植物混合群落数量随石漠化的加剧总体呈现递减趋势,而纯群落则呈现递增趋势。通过PCA构建的建群种演替规律呈现为无石漠化,潜在到中度石漠化,强度石漠化3个阶段的演替,具体体现为:无石漠化地区(狭尖叉苔Metzgeria consanguinea、圆钝指叶苔Lepidozia subtransveersa、双色真藓Bryum dichotomum)→潜在-中度石漠化地区(尖叶对齿藓Didymodon constrictus、羽藓Thuidium tamariscinum、狭网真藓Bryum algovicum、厚角绢藓Entodon concinnus、毛口藓Trichostomum brachydontium)→强度石漠化地区(真藓Bryum argenteum、北地对齿藓Didymodon fallax)。(4)石漠化区域交织型苔藓植物占主导优势,随石漠化的加剧,矮丛集型苔藓植物占比先增后减。总体来说,交织型和矮丛集型苔藓植物较为适应喀斯特石漠化环境。此外撒拉溪石漠化地区广泛生长的7种苔藓植物中,均具备各自的石漠化干旱环境适应特征,这些特征主要包括:特化的叶缘细胞、有利于水分传导的毛尖结构和粗壮的中肋结构、干旱时有利于减少蒸发的叶片内凹及叶缘内卷结构、可有效避免缺水和光损伤的多疣结构等;(5)石漠化演替过程中,尖叶对齿藓Didymodon constrictus和穗枝赤齿藓Erythrodontium julaceum叶绿素a、叶绿素b及叶绿素总含量均值都呈现明显下降的趋势,此外,尖叶对齿藓、穗枝赤齿藓通过调节叶绿素a/b值来适应石漠化环境的演替:石漠化环境加剧的情况下,苔藓植物趋于增大叶绿素a/b的值以提高光捕捉的效率;(6)撒拉溪研究区5种土地利用方式(刺梨种植园、玉米地、放牧地、采石场、弃荒地)中发现苔藓植物共12科20属27种,其中苔类植物1科1属1种,藓类植物11科19属26种。对样地中苔藓植物各多样性指数进行对比发现,弃荒地苔藓植物多样性最高,采石场多样性最低,这说明频繁的人类生产活动对区域苔藓植物多样性造成不利影响;(7)在五种土地利用方式样地中交织型苔藓占据主导,其次依次为矮丛集型、高丛集型、垫型、平铺型。交织型苔藓植物在放牧地、采石场和弃荒地中均占据较大的比例,而在刺梨园和玉米地中,矮丛集型苔藓植物占据绝对优势。(8)各土地利用方式区域内共有群落59个,其中混合群落29个,纯群落30个。除刺梨园和弃荒地外,其余3种样地中纯群落均占据主要优势,这说明了刺梨种植及弃耕等手段对石漠化区域生态环境修复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