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利用可再生糖类化合物和生物安全类硅氧烷为原料,制备了一系列亲水基团不同(葡萄糖、乳糖)的N-氨丙基三硅氧-N-糖基酰胺两亲性表面活性剂。采用傅立叶红外光谱仪、氢核磁共振仪对合成的目标化合物进行结构表征。采用悬滴法和改进的Ross?Miles法对含硅糖基酰胺单体的表面性能进行测试。硅氧糖基酰胺单体可将水溶液表面张力降低至21~24 mN/m,其临界胶束浓度在0.20~0.60 mmol/L之间,并且具有良好的起泡稳泡性能。 为进一步考察两亲分子结构中疏水基团对结构的影响,以葡萄糖为亲水基、烷基伯胺为疏水基制备了疏水碳链长度不同(C8/C12/C16)的N-烷基葡萄糖酰胺双子表面活性剂。采用傅立叶红外光谱仪、氢核磁共振仪对目标化合物进行了结构表征。悬滴法和改进的Ross?Miles法结果表明,烷基糖酰胺化合物可将水溶液表面张力降低至27~36 mN/m范围,其临界胶束浓度在0.70~2.60 mmol/L之间。其中,两亲表面活性剂的疏水碳链长度为8和12时起泡稳泡性能优良。 为改善聚氨酯血液相容性,采用紫外引发接枝的手段,以丙烯酸-2-羧乙酯和甲基丙烯酸缩水甘油醚为联接基团,分别将上述两系列表面活性剂接枝到聚氨酯表面。通过调控单体浓度和紫外辐照时间来调节联接基团接枝聚氨酯的接枝密度。利用傅立叶红外光谱仪、X?射线光电能谱仪对两亲性糖基表面活性剂改性聚氨酯膜进行结构表征。通过静态水接触角、蛋白质吸附和血小板粘附实验,考察了不同亲水基团和疏水基团对聚氨酯表面血液相容性的影响。葡萄糖表面活性剂改性聚氨酯膜具有良好的抗蛋白吸附和抗血小板粘附的行为,血液相容性较好;而乳糖亲水基改性聚氨酯表现较差的血液相容性。而对于疏水基团不同的表面活性剂体系,较短碳链长度活性剂改性聚氨酯表面具有良好的亲水性、较低的蛋白吸附量和血小板粘附量。随着表面活性剂碳链长度的增加,其改性膜亲水性降低,疏水性占优势,最后致使膜抗蛋白吸附和抗血小板粘附性能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