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加工贾易出口的实证研究:基于价值增值、动态效应的视角

来源 :重庆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eixin198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顺应全球化和国际竞争的新态势,积极融入“垂直专业化”分工,加工贸易取得迅猛发展。中国加工贸易的蓬勃发展,推动了中国对外贸易的持续增长,也是支撑中国经济快速增长的一支重要力量。可以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经济增长方面的优异表现,与其参与“垂直专业化”分工发展加工贸易所获得的出口机会是分不开的。但改革开放至今,中国在经济总量和发展水平上都与改革初期不可同日而语,所面临的内外部环境也与改革初期截然不同。而中国在加工贸易的全球生产和分工体系中,至今仍然主要拘于劳动密集型的加工装配环节,技术含量、加工深度和附加值都比较低。不少学者就加工贸易出口的“动态效应”和“增值率’’等问题对加工贸易的发展提出质疑,认为作为发展中国家,中国发展加工贸易不应仅满足于获取微薄的加工费用,而更应该借助参与国际分工的机会,沿着全球价值链由低端向高端迈进,并从中获取动态效应,推动自身的技术进步和生产率提升。
  本研究在对国内外相关文献进行梳理和总结的基础上,结合中国加工贸易发展的特征事实,分析了目前大家比较关注的加工贸易出口所暴露出来的一些问题,尤其是“价值增值”和“动态效应”问题。围绕这两问题,本研究展开实证研究,通过必要的统计描述和模型构建,从获取价值增值程度、促进生产率提升等角度客观评价加工贸易出口的经济效应,并深入分析影响加工贸易出口相关效应发挥的约束因素。
  本研究的主要发现包括两个方面:(1)基于Lall等(2006)的测算,比较了中国与其他国家的制成品出口附加值高低,发现中国制成品出口平均附加值较低,“中国制造”所展现出的强劲的市场竞争力,也主要体现在低附加值档次产品上,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中国加工贸易价值增值率低的现实。进一步,本研究分析了制约加工贸易增值率提升的相关因素,基于2000-2007年中国19个省份的面板数据,采用动态面板数据模型GMM估计方法,分东部和中西部两个子样本展开了实证研究。结果发现,加工贸易规模对加工贸易增值率的影响为负,人力资本的作用不显著,第三产业发展滞后可能已成为制约我国加工贸易增值率提升的重要影响因素。另外,东部和中西部地区处在不同的发展阶段,要素禀赋的相对稀缺程度不同,劳动力成本、资本深化、外商直接投资和研发能力等因素对东部和中西部地区加工贸易增值率的影响存在差异。(2)在运用非参数DEA方法测算中国省际Malmquist生产率指数基础上,利用2000-2007年的省际面板数据,构建动态面板模型基于GMM方法的实证检验发现,加工贸易出口对中国生产率增长的促进作用并不显著,市场化水平、人力资本、研发能力、二元结构状况、金融发展、基础设施、以及宏观经济稳定等因素制约了这一作用的发挥:而且,在全国尤其是中西部地区,市场化水平、基础设施等多个变量的平均值尚未达到促进这一作用发挥的临界值。
  本研究的实证结果在某些方面支持了新贸易和新增长等理论关于贸易与经济增长的相关假说,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目前阶段中国加工贸易发展的事实。基于本研究的实证结论,结合相关理论,联系中国加工贸易发展现实,指出了相应的政策含义。本研究认为,我们在继续发展加工贸易的同时,应该正确规范和引导外资行为,鼓励加工贸易的转型升级。另外,也需要推动相关领域的配套改革和建设,并充分考虑到中国地区间、经济运行各层面之间的差异,有效利用大国背景下的分工和多样化优势。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充分利用加工贸易的作用,借助参与国际分工的机会,不断沿价值链向高端跨越,谋求更大的增值空间,并从中获取动态效应,推动国内的技术进步和生产率提升。
其他文献
学位
学位
学位
学位
学位
学位
学位
学位
学位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