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城中村问题是我国快速城市化过程中各大城市普遍面临的“城市病”之一,我国很多城市都已开展了针对城中村的改造工作。长期以来,计划经济条件下的城乡二元体制结构的存在成为城中村问题形成的体制原因,也同时使城中村问题有了长期存在的平台,而高速发展的城市经济将越来越凸显城中村发展的滞后性,进入20世纪90年代,城市急剧向郊区扩张,很多城市呈现放射性、摊大饼式的空间特征,由此而产生的城中村问题表现出多个层面的复杂性。此外,城中村已经成为外来民工的廉价居住地,若不能处理城中村问题,妥善解决城市内部的二元结构问题,必将带来严重的城市病、加剧城乡割裂,阻碍区域统筹发展。本文以南京市为研究对象,首先实地调研45个城中村(不含高淳、溧水)项目的现状和分布,分析了南京市城中村的物质环境、经济、社会及文化特征。其次从内在因素和外在动力两方面讨论南京市城中村的形成机理,内在因素主要在制度经济学的框架下从体制、产权和路径依赖三个方面进行分析,外在动力主要从城市化、道路建设、经济和空间结构四个方面进行分析,城市的不断向外拓展和经济发展使城中村呈现出其特殊的空间结构。最后从城市空间结构的视角分析南京市城中村的空间分布规律,并总结了城中村改造的建议。主要从南京市城中村的边缘性、经济性、路网密度和开发强度分析其空间规律。初始发展初期,城中村以土地蔓延为主,主要分布在城市边缘;在高速发展阶段,随着城市化的发展,城市的产业越来越多样化,经济存在明显的“强中心、弱边缘”现象,城中村的开发程度呈现距离衰减趋势,经济发展较快的地方路网密度相对较高,而城中村周围路网密度较低;在发展成熟阶段,城中村开始采取更新改造措施。城中村的发展满足城市发展的一般规律,同时具有显著的独特性。应该结合城市产业发展和不同层次居民住房需要,建立科学、务实的优化管理方案,有效引导城中村空间形态理性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