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精英教育阶段,教育的身份功能显著,高学历文凭可以给个人带来较高的社会地位。而我国自1999年高校扩招以来,精英教育逐渐走向了大众教育,教育的身份功能也随之弱化。对于来自底层的高学历青年群体来说,高等教育是他们实现向上社会流动最重要的渠道,而随着教育身份功能的弱化和消费社会的兴起,他们在完成高等教育之后却获得了一个新的身份——“新穷人”。本文基于社会身份的理论视角,主要探讨高学历青年群体“新穷人”身份的形成转变,主要问题包括:“新穷人”身份是如何形成的,“新穷人”与他们原来的旧身份之间的关系,“新穷人”身份会发生怎样的转变,关于对“新穷人”在经济、社会、政治方面的未来情况的讨论。本文基于30个在沪工作的高学历青年群体的个案研究发现,首先,学历与身份发生分离,“新穷人”身份是他们无奈选择的结果。高学历青年群体的“预期结构”和“现实结构”发生了群体性错位,他们在城市形成了与学历身份不符的“新穷人”身份,而这其实是他们选择在大城市奋斗的无奈结果。其次,消费建构身份从被动转变为主动。当消费角色逐渐僭越了学历身份的时候,他们被迫接受了“新穷人”身份的事实,而当他们将消费作为身份转变的划分标准时,他们便试图通过努力工作在消费社会中重建一个新的角色——“新人”,消费建构身份则从被动变为主动;然而,消费建立起的新身份又会表现出新的身份焦虑。最后,“新穷人”群体是亟待社会关注的群体。“新穷人”由于不属于国家话语中的穷人,因而得不到社会的关怀;“新穷人”有着对消费品质的追求,却没有足够的消费能力,因而感到相对贫困感;“新穷人”具有新媒体的知识和技能,能够将自己的群体性不满通过网络表达出来,形成一定的社会舆论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