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现代纳税服务体系的研究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60720372f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税收征管改革的深入,现代税收征管的框架基本建立,科学化、信息化程度日趋提高,然而在硬件设施现代化的过程中,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程度相比、与税务事业的长远发展要求相比,还存在较大的差距。在部分税务机关不同程度地存在重供给轻需求、重形式轻内容、重手段轻目的的现象。因此共建和谐税收的工作主题,牢固树立征纳双方法律地位平等的服务理念,以法律法规为依据,以纳税人合理需求为导向,以信息化为依托,以提高税法遵从度为目的,丰富服务内容,创新服务手段,完善服务机制,提升服务质效,积极构建和谐的税收征纳关系和服务型税务机关,成为当前优化纳税服务体系中做的重中之重。本文在阐述了纳税服务的基础理论后,从纳税服务的基本要素入手对纳税服务的本质与内容进行了定性分析,考察了目前我国纳税服务存在的问题。本文结合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对纳税纳税服务行为研究的阶段性成果,在总结国外纳税服务的经验基础上,分析了影响纳税服务的主体要素需求,从而为寻找提高纳税服务的途径奠定了分析基础,进而提出了优化纳税服务的主要措施。本文的主要内容分为5个部分:第一部分为纳税服务的基础理论。该部分主要阐述了目前国内外具有代表性的纳税服务定义和纳税服务的基础理论。关于纳税服务概念的研究,理论界和实际工作的表述虽不尽相同,但普遍认为,纳税服务的概念有广义与狭义之分。狭义的纳税服务是指税务机关依据税收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在税收征收、管理、检查和实施税收法律救济过程中,向纳税人提供的服务事项和措施。广义的纳税服务是指提供保护纳税人权益的一切机制和措施,它涵盖了优化税制、完善税政、健全征管、降低纳税成本、提高税务行政效率乃至整个政府效率等方面的内容,广义的纳税服务还包括税收立法、税务司法在内的全过程的服务。从广义的角度来说,纳税服务应称为“税收服务”。新公共管理理论为纳税服务提供了理论依据,不但确立了纳税人与政府的平等经济主体关系,而且还在公共产品的“供一需”关系中确立了纳税人的主导地位。新公共服务理论肯定公共利益在政府服务中的中心地位,认为公共利益是管理者和公民共同的利益和共同的责任,是目标而不是副产品。税收取之于民,用之于民。只有切实做好纳税服务工作,才能保证税收来源的通畅,才能确保财政支出。社会契约理论对平等的追求,弥补了传统税收理论过分强调强制性、无偿性和纳税人的义务性等观念所导致的不足,不仅可以改善征纳双方对立的局面,而且对于政府为什么要服务以及税务机关为什么要开展纳税服务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解释。公共财政理论对开展纳税服务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支撑。“公共性”是公共财政与传统体制下国家财政最本质的区别。税务机关作为提供公共产品费用的直接筹集者,其职能的特殊性,决定了它在整个公共服务体系中的特殊作用。第二部分为纳税服务的基本要素分析。这部分先阐述了纳税服务的主体与需求。.从理论上讲,凡是依法应当提供纳税服务行为的组织和个人,都是纳税服务的主体。它既包括官方的,又包括民间的。其中,官方的纳税服务主体,主要是指立法机关、司法机关、税务机关和其他有关政府部门及其工作人员;民间的纳税服务主体,主要是指社会性质的以税务代理为主体的中介组织和个人,这些机构可以根据自身的条件和特点,为纳税人提供覆盖面更广的纳税服务。本文探讨的纳税服务是指狭义上的纳税服务,即:纳税服务的主体是税务机关和税务工作人员,纳税服务的客体是纳税人。提高纳税遵从度,方便纳税义务的履行,’落脚点都在纳税人。因此,纳税服务的经营种类,纳税服务的提供方式、途径、时间,都应该依据纳税人需求来设定,并根据现有的税务人力资源,精选服务种类,进行筹划、解读、宣传、推进。根据国家税务总局2009年9月印发的《全国税务系统2010—2012年纳税服务工作规划》的通知要求,“最大可能地响应服务需求。以纳税人合理需求为导向的服务准则深入贯彻,纳税人需求获取渠道日益畅通,纳税人需求分析机制全面建立,纳税人合理需求得到高效满足。”该部分内容还分析了纳税服务的本质与内容。纳税服务的根本目的是提高纳税遵从度,这就决定了纳税服务的本质是为确保纳税人依法纳税,指导和帮助纳税人正确履行纳税义务,维护其合法权益而提供的服务。在此基础上,本文按照纳税服务所处税收征管工作的阶段和服务的具体内容对其进行分类。第三部分从国际视角分析了美国等国建在纳税服务方面的先进经验。我国作为一个经济欠发达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国家,目前纳税服务的研究更多地集中在服务观念更新和服务手段创新方面,纳税服务的实践还处于低层次、低水平的阶段。“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我们要从根本上提高我国纳税服务的质量与水平,除了自身积极探索之外,必须借鉴西方发达市场经济国家的经验。主要包括七个方面的内容:保障纳税人的合法权益;把纳税人视为顾客,实行分类管理;设置专业的纳税服务组织机构;加大纳税服务的信息化建设;充分利用社会资源,促进纳税服务社会化;充分利用社会资源,促进纳税服务社会化和建立纳税服务绩效评估体系。综合上述国外纳税服务体系建设方面的先进经验,得出我国要优化合理的纳税服务体系的启示。第四部分为我国纳税服务的实践考察,包括我国纳税服务发展历程及目前我国纳税服务存在的问题分析。只有分析了原因,才能找到优化纳税服务的途径和方法。近年来,税务机关在纳税服务方面采取了不少有效的方法和措施,取得了明显的效果,在纳税人及社会上树立了良好的形象,但与现代税收征管工作对纳税服务的新要求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但同时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一些基层单位对纳税人的服务,仍然以自我为中心,忽视纳税人的要求和需要税务干部的纳税服务能力有待提高,以牺牲税务管理效率为代价,弱化税务管理和执法。他们对纳税人提出的要求,缺少用法治观念思考问题,强调优化服务而淡化了对纳税人的管理,以纳税人“零投诉”为目标,忽视了执法的严肃性,客观上造成了管理偏松、执法不严的现象等。纳税服务体系主要是缺乏系统、规范的纳税服务体制和机制。第五部分为在前面充分分析和论证的基础上,优化纳税服务,提高税收遵从度的思考与建议。首先是转变认识,树立纳税服务理念,要搞好纳税服务,必须先解决思想认识问题,只有正确的认识,先进的理念,才能有效开展好纳税服务;其次是完善内容,提升服务质量,要在总结和梳理各地服务经验的基础上,规范和完善服务内容、服务形式,不断提升服务的质量和效率;第三是深化服务,设立纳税服务的专门机构,纳税服务工作能否顺利开展,组织保障至关重要。国家税务总局和省局应当设立纳税服务的专门司、处,负责统筹规划、组织协调、综合指导纳税服务工作,而市以下则应当建立纳税服务中心,将各种服务渠道集成在一个平台上,使之成为促进征纳关系和谐发展的枢纽,力求纳税服务体系的专业化、扁平化,从而为纳税人提供规范、统一、高效的服务;第四是建立健全纳税服务体制机制,规范服务,健全服务体系;第五是提高素质,提升服务水平。纳税服务水平的高低,取决于服务者素质的高低,要提升服务水平,必须提高税务人员的综合素质;最后是建立服务信息化水平,我国应尽快完善税务部门,国库和银行的联网,逐步由人工征税向电子化征税的转变。本文的创新之处在于:其一,本文从纳税服务主体需求的角度,谈优化纳税服务设计,有效提高税收遵从度,从而从根源谈纳税服务的优化;其二,从公共管理理论,新公共服务理论,公共财政理论等探究纳税服务的理论基础,并据此考究纳税服务设计的合理与否以及优化思路;其三是在纳税服务的基本原则指导下,以纳税服务现状为基础,以纳税人需求为导向,结合纳税服务发展趋势,从观念、制度、技术三个层面,提出了促进纳税服务的七大措施。
其他文献
实验在控制理论的教学、研究中占有重要地位,是进行素质教育的重要环节和手段。但是目前,如何实现理论教学与实验的有机结合尚在探讨之中,传统的实验系统存在着实验模式落后
大颗粒淋巴细胞(large granular lymphocytic.LGL)在正常人外周血中,占单个核细胞的10%~15%,实质上包括两类细胞,CD^3+T淋巴细胞和CD3-NK细胞,正常情况下,CD3-NK细胞占LGL的60%-80%。大颗粒
通过张家冲隧道的工程实例,详细介绍了长大隧道的风量、风压计算方法,通风设备的选用和通风降尘的关键技术及隧道通风过程中需要采取的技术措施,对同类隧道工程施工具有一定的借
智能家居是以住宅为平台,将各种设备、家电等联系在一起并与人类的日常活动联系在一起的新时代产物。它主要通过总线技术、无线射频技术、网络通信等实现对家中家电、安防等
自我概念是心理学研究的重要领域。自我概念的形成能够将个体与其它事物区分开来,能够调节个体行为,具有个体行为的动机功能和意志功能。大学阶段是个体心理发展过程最为重要
研究了以涤纶树脂、二聚酸等为主要原料,通过共缩聚反应制备聚酯酰胺热熔胶的方法,探讨了 配比及反应条件等对热熔胶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所制得的聚酯酰胺热熔胶不仅成本低
教育救助是维护教育公平的必要手段,也是推进教育发展的重要方式。从20世纪90年代起,我国积极探索建立教育救助制度。经过20年的发展,中国教育救助的实施取得了一些成效;同时
施密特认为,自然概念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并且将自然概念作为马克思唯物主义的特色和本质。因此,施密特的代表作《马克思的自然概念》,以《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
被誉为“南黄(宾虹)北齐(白石)”之称的黄宾虹通过近一个世纪的理论研究和创作实践,给中国画坛留下了丰富的美术作品和理论著作,可以代表20世纪中国画的成就。在中国画不断发
市场经济的主要特征是竞争,企业竞争力则决定了企业在市场竞争中所处的地位和作用,企业竞争力也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证,因此如何培养企业与众不同的竞争力,即企业的核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