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农村公路是广大农民生产生活最主要,甚至是唯一的运输方式。近年来,我国农村公路建设虽然取得了较大的成绩,但仍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如中、西部地区农村公路通达、通畅程度不够;农村公路的定位不够准确,农村公路的概念、范围尚界定不统一;农村公路建设投资的主体不明确甚至扭曲,其供给主体及各主体承担相应的投资比例不尽合理;各义务主体的对农村公路建设的投入还没有稳定的资金来源等,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农村公路的发展,需尽快解决。本论文以吉林省社会经济及农村公路发展为研究对象,利用市县行政级别相对可靠的年度宏观经济统计指标,包括所辖的行政村数,调查的实际村道总量指标:里程、条数,构成相关分析的样本量,通过散点分析与拟合,建立多因素关联分析经验回归模型,统计检验通过、置信水平较高,以此进行经济欠发达县域的农村公路的现状里程预测。从公共经济学角度出发,分析农村公路非竞争性和非排它性的特征,认为农村公路是近乎于纯公共产品的准公共产品,从国家整体公路网看,它也是同时具有全国性公共产品特点的地方性公共产品。农村公路是跨层次的公共产品,各级政府都有一定的供给职责。在省域内的县道的分布与在县域内的村道的分布,无论是在地理背景、经济环境,还是在道路的技术等级、技术标准、路面结构等方面都是相似的,这符合分形理论。无论从理论上还是从实践上,无论从功能上还是从投资主体上,重要县道都有别于一般县道,村道都有别于一般的乡道,将重要县道从县道中分离出来,将乡道外延至村道,进一步细化农村公路的行政等级,便于从理论上定性研究,便于在实践中操作把握。本论文综合农村具体情况,结合部颁标准,就未来农村公路建设中的地方性标准,如技术等级标准及路面结构进行了分析和探讨。以东北平原区乡级公路和东北半山区村道作为抽样调查对象,结合全国农村公路建设投入情况,分析乡村公路的建设成本构成:中央投资杯水车薪;省投资中缺乏有效的农村公路建设资金的正常来源;大部分农村公路的建设投入集中在省以下的各级地方,特别是直接来源于农村百姓身上。 43<WP=48>吉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总之,本论文从分析研究我国目前农村公路的实际状况出发,运用数理统计学、公共经济学、分形几何学等学科的研究理论,采用宏观研究与实例分析相结合、定性分析与定量计算相结合的方法,分析研究农村公路的属性、功能定位、供给主体、等级划分、技术标准、路面结构、成本造价、投资标准、资金筹措等相关问题,提出确保农村公路规范化、法制化、可持续健康发展的投资对策及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