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公共精神是衡量一个国家公民素质和社会风气的重要标杆,是衡量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文明程度的重要体现。尤其在当代中国,随着现代化的发展和推进,人们社会生活的公共性逐渐显现;在网络化、工业化和城市化推动下,公共空间逐步扩展,人们也日益频繁的参加公共生活和参与公共事务。而大学生作为青年中知识层次较高的一个学习的群体,己经到了承担人生责任的阶段,做为未来社会的中坚力量,他们的公共精神关系到他们能否或在多大程度上肩负起历史使命,在某种程度上将直接决定未来几十年社会价值取向。 本文意图将从公共管理的角度,重新梳理公共精神的现代内涵,从认知、情感和行为三个层面,解释公共精神的主要内容,涵盖了爱国主义精神、民主法治观念、公平正义观念、参与责任意识、诚信感恩意识、合作包容态度、独立的人格精神、社会公德意识、自制自律意识和服务奉献意识等核心要素。进而对无锡某大学城2000名学生进行实证调研,呈现了大学生公共精神现状的特点和问题,主体意识较强,注重个人利益,理性认识不足;明哲保身,价值判断理想化、有失全面客观;爱国热情高,社会责任感淡化,远离社会发展;对公共事务进行合作、协商、参与的能力有待提高;思想相对独立,追求人格完善,渴望被社会认可等等。并针对现状进行系统的成因分析,指出传统文化、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空间大学生自身认知等带来的影响。并从管理和教育的角度探讨大学生公共精神培养路径,即融入高校学习内容,提高大学生公共精神认知;布置大学校园环境,陶冶大学生公共精神情操;丰富大学活动内容,促进大学生公共精神行为;发挥高校职能部门作用,规范大学生公共精神培养;拓宽社会公共空间,提升大学生公共精神领域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