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译者是翻译过程中的一个重要因素。作为一个具有独立思维,文化立场和价值观的个体,其主体性和主观能动性会在翻译的整个过程中得到体现。目前对译者主体性的研究主要停留在翻译理论和技巧的层面上,对译者的主体性因素如个性,修养,动机,价值观等对翻译过程及结果的影响还没有全面的研究。本论文从傅雷的翻译实践出发,分别从个性特征,艺术和文化修养,翻译动机和目的,翻译策略等方面,全面地研究译者的主体性对翻译活动的影响。上个世纪七十年代的“文化转向”也为译者主体性研究打开了新的思路,译者在人类文化传播与建设方面的卓越贡献终于被世人认知。对译者主体性的研究也迅速发展起来。现阶段的研究主要关注的是翻译的理论和策略角度,而对主体性因素如译者的性格、能力、翻译动机和策略还欠乏综合与具体的分析。本论文正是以傅雷的翻译理论和实践为研究对象,从以上角度对译者主体性进行研究。傅雷是我国著名的翻译家,其在翻译理论和实践两方面都是独树一帜的翻译大师。在二十世纪中国翻译史上,傅雷和他留下的众多的一流译作及其深邃的翻译思想成为当今翻译工作者最为珍贵的精神财富,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本文以傅雷的翻译经历和翻译思想为研究对象,研究其主体性在翻译过程中的彰显。一方面对其主体性活动进行了总结和归纳。另一方面,以傅雷翻译的《贝多芬传》为例,分项阐释其主体性对优秀的翻译作品起到的作用。本文共分五章。第一章对译者主体性的研究和发展进行简要回顾,引进傅雷的翻译理论和经历为研究对象。第二章研究傅雷的品格对译作的作用。其严肃认真,热情执着的精神品格是成功的翻译的主观要素。第三章分析了傅雷作为译者的素质和能力对译作的影响。第四章考察了傅雷的翻译动机在不同时期的变化和对翻译对象选择的影响。第五章介绍傅雷翻译策略对翻译效果的作用。其中第二章至第五章的每个章节都以傅译《贝多芬传》为例进行阐释。文学翻译是一个认知的过程。这要求译者调动其主观能动性,充分理解原文中的语言、美学和文化因素。因此译者应在翻译过程中耐心积极地收集资料,不厌其烦地修改译文、斟酌词句,以达到与原作在意义及风格上的融合。文学翻译还是一个审美过程。译者首先对原作进行审美,获得审美感受,再将获得的审美感受通过再创作传达给读者,使读者在另一文化背景下获得审美感受。在这一过程中,人类社会的所有主观客观的现实和想象都会溶入其中,因此要求译者在文学、艺术及人类文明的其它领域具有较高的专业修养。最后,文学翻译还是一个体验过程。译者在肉体上和精神上都会一定程度地获得原作者的体验。因此译者还需要敏感的心、热烈的同情和对人类情感的高超的洞察力。无论作为哪一种过程,译者的主体性的作用贯穿始终。尽管其主体性受到很多的限制,思想意识、政治因素和出版商都会对其翻译工作产生影响,我们应该辩证地看待译者的主体性。一方面,作为“带着镣铐的舞者”,译者的主体性不应被夸大,译者还应尊重原作,译入语文化和社会及读者的意识形态发展。另一方面,译者的品格、能力、动机和翻译策略都对译作影响深远,因此译者也应充分调动其主观能动性,从而在再创作的过程中提高译作的质量。本文以傅雷的著作及翻译活动为研究对象,体验其经历,深入其思想,“亦步亦趋地跟在伟人的身后”,旨在以实例论证译者主体性对译作的影响的同时,为当今的翻译工作者提供参照和学习的榜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