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层螺旋CT灌注成像对肺孤立性结节良恶性鉴别的研究

来源 :河北医科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lowerofwin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将肺部孤立性结节的32层螺旋CT灌注参数与病理结果进行对照分析,以期评价MSCT灌注成像对肺孤立性结节的诊断价值:将恶性结节灌注参数与肿瘤微血管密度做相关性分析,探讨MSCT灌注成像活体评价肿瘤血管生成状况的可行性。 方法:运用GE Light-Speed 32层螺旋CT机,先常规以0.625mm.层厚对病变区进行CT平扫,确定结节位置及最大层面后进行灌注扫描。扫描参数:120 kV,180~220mA,cinefull,1s/圈,2.5mm/16i,造影剂选用碘海醇(300mgl/ml)50ml,团注速率5ml/s,扫描延迟时间5.0s,数据采集时间120s。所有CT灌注扫描数据均在AW 4.2图像后处理工作站上采用CT Perfusion 3体部肿瘤软件包分析,流入动脉选取降主动脉。后处理序列图像时间取样限定在降主动脉的第一时相,计算机自动生成血流量(BF)图、血容量(BV)图、平均通过时间(MTT)图和表面渗透性(PS)图。在参数图上设定3~5个病变感兴趣区,记录相关灌注参数并取平均值。分析病变的拟合时间-密度曲线(fTDC)形态。组织标本常规HE染色行病理学检查,并对46例恶性结节标本进行SP法免疫组化染色,测定病变组织标本微血管密度(MVD)。 结果:对所得灌注扫描参数及免疫组化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得出: 1.符合本研究条件的共70例,其中恶性组46例,其中鳞癌13例,腺癌29例,小细胞肺癌2例,腺鳞癌1例,类癌1例;炎性组11例,病理上均表现为活动性炎症;良性组13例,包括炎性假瘤4例、结核瘤6例、硬化性血管瘤1例、错构瘤2例。 2.恶性和炎性组的BF、BV、PS值明显高于良性组,且恶性组PS值高于炎性组,恶性组BF、BV值与炎性组间没有统计学差异。 3.若以BV≥30 ml.100 g-1为恶性结节的诊断阈值,灵敏度为95.65%,特异度为58.33%,阳性预测值为81.48%,阴性预测值为87.50%,BV诊断效率82.86%。PS≥15ml.min-1.100g-1作为诊断恶性肿瘤标准时,灵敏度为91.30%,特异度为95.83%,阳性预测值为97.67%,阴性预测值为85.19%,诊断效率PS为92.86%。PS值诊断价值最大。 4.三个病变组间fTDC曲线类型分布存在统计学差异,恶性组fTDC主要表现为快速上升后转为缓慢下降或无下降支;良性组fTDC主要表现为曲线走势平坦或快速上升后快速下降,曲线峰值较低;炎性组fTDC与恶性结节相似,曲线上升支较恶性结节的上升曲线平缓,达峰时间晚于恶性结节,降支下降略快于恶性结节。 5.恶性组灌注指标BF、BV与MVD之间均呈非常显著的正相关,其中以BF值相关系数最高(r=0.626)。 结论: 1.灌注指标BF、BV、PS、有助于肺内恶性和炎性病变与其它良性病变的鉴别,PS有助于恶性与炎性病变的鉴别。 2.以BV≥30 ml.100g-1、BF≥800 ml.min-1.100g-1、PS≥15ml.min-1.100g-1作为诊断恶性肿瘤标准时,其敏感度、特异度、诊断效率、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均较高。可见BV、BF、PS值诊断恶性肿瘤价值较大。当BV≥30 ml.100g-1同时PS≥15 ml.min-1.100g-1时,恶性肿瘤诊断效率为91.43%、特异性为95.83%,多个灌注指标联合分析可提高肺部孤立性结节诊断的准确性。 3.根据fTDC的走势并结合其峰值高度容易将良性结节与恶性和活动性炎性结节或肿块区分开,但是对恶性和炎性病变的鉴别价值有限。 4.灌注参数BF、BV与MVD均有良好的相关性。 5.后处理序列图像时间取样限定在降主动脉的第一时相所测得的灌注结果能较好地反映肺孤立性结节的微血管特征,也使得肺部CTPI更容易获得成功。 6.MSCT灌注成像可以反映肺部孤立性结节或肿块微循环的定量灌注信息,有助于其诊断与鉴别诊断,它为在活体评价肺肿瘤的血管生成状况提供了一条新的途径。
其他文献
目的:探讨膀胱鳞状细胞癌的病因、诊断与治疗。 方法: 回顾性分析8例膀胱鳞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复习相关文献。 结果: 2例行膀胱部分切除术,6例行膀胱全切术,术后均行放
目的: 评价乳癌手术小剂量氯胺酮对瑞芬太尼麻醉术后的镇痛作用。 方法: 选择美国麻醉医师协会分级为Ⅰ~Ⅱ级的乳癌外科手术患者6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C组)小剂量氯胺酮
目的:探讨鼻咽癌活检组织中p16、p53、p73蛋白的表达水平对鼻咽癌远期生存的意义。  方法:以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技术检测50例初诊无远处转移鼻咽癌患者活检标本p16、p53、p73
21世纪以来,传播媒体原有的稳定的生存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随着中国加入世贸组织,过去封闭的传媒市场逐步开放;许多传媒实体在一步步推行集团化,传媒业正在实现资产重组和产业重构。每一个传媒企业都面临着如何应对新形势更好地生存和发展的战略选择问题。这种选择,就是我们所谓的媒体资源整合,传媒市场竞争发展的一个非常明显的现象就是在资本增值主导下的传媒资源的不断优化。因此,传媒资源整合必将成为中国传媒业发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