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vD1通过影响小胶质细胞极化减轻大鼠2型DNP的机制研究

来源 :温州医科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arine_ogz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讨RvD1对2型糖尿病大鼠脊髓背角小胶质细胞极化的影响,及其是否可以通过影响小胶质细胞极化缓解大鼠2型糖尿病神经病理性疼痛。  方法:雄性SD大鼠给予高脂高糖饲养8周后出现胰岛素抵抗,腹腔注射35mg/kg链脲佐菌素(STZ),3天后血糖>16.7 mmol/1的大鼠为2型糖尿病大鼠,注射STZ前和注射STZ14天后测机械缩足阈值(MWT)和热缩足潜伏期(TWL),14天后测得的MWT、TWL值低于注射前即基础值的80%以下者为2型糖尿病神经病理性痛大鼠。采用随机法,将2型糖尿病神经病理性痛大鼠分为3组(n=36):2型糖尿病神经病理性痛组(D组)、2型糖尿病神经病理性痛复合RvD1组(R组)、2型糖尿病神经病理性痛复合溶剂组(S组)。R、S组大鼠于注射STZ14天后行蛛网膜下腔置管,3天后R、S组分别蛛网膜下腔给予RvD1和无水乙醇溶剂,每天一次,连续14天,D组大鼠不做任何处理。另取36只正常大鼠为正常对照组(N组),普通饲料饲养。分别在蛛网膜下腔给药后第1、3、7和14天,各组随机选取9只大鼠测定MWT和TWL,并取大鼠L4-6脊髓膨大,免疫印迹实验检测小胶质细胞M1型和M2型极化的标记物,即iNOS和Arg1的表达情况;免疫荧光双染实验检测脊髓背角iNOS和Arg1在脊髓背角小胶质细胞的表达情况。  结果:  1.血糖、胰岛素敏感指数情况:与N组比较,D组大鼠饲养8周后血糖升高,但没有达到糖尿病的诊断标准-血糖>16.7mmol/L(N组:4.16±0.41mmol/1,D组:4.70±0.86mmol/l),而空腹胰岛素浓度明显升高(N组:4.14±1.07mmol/1,D组:25.28±1.70mmol/1,P<0.05)。饲养8周后,空腹胰岛素浓度明显升高(N组:6.70±1.41mIU/1,D组:12.76±3.77mIU/l,P<0.05),胰岛素敏感指数明显下降(N组:-1.40±0.33,D组:-2.25±0.47,P<0.05)。  2.机械痛阈和热痛阈(MWT、TWL)变化:腹腔注射STZ之前,各组大鼠MWT、TWL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腹腔注射STZ后第14天,与N组相比,D、R、S组MWT降低、TWL缩短(P<0.05)。蛛网膜下腔给药后第1、3、7、14天,与N组相比,D、S组MWT值降低,TWL值缩短(P<0.05);与D组相比,R组在给药第7、14天后MWT升高、TWL延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3.脊髓iNOS、Arg1免疫印迹结果:与N组比较,D组和S组在蛛网膜下腔给药后第1、3、7和14天脊髓iNOS表达增加,Arg1表达减少(P<0.05);与D组比较,R组在蛛网膜下腔给药后第7和14天时脊髓iNOS表达减少,Arg1表达增加(P<0.05);在蛛网膜下腔给药后第1、3、7和14天时,D组与S组各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4.脊髓背角iNOS及其与小胶质细胞免疫荧光共染结果:iNOS主要与小胶质细胞共染,与N组比较,D组和S组在蛛网膜下腔给药后第1、3、7和14天脊髓背角iNOS表达明显增加(P<0.05);与D组比较,R组在蛛网膜下腔给药后第7和14天脊髓背角iNOS表达明显减少(P<0.05);D组与S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2型糖尿病神经病理性疼痛大鼠机械痛阈和热敏痛阈减低,脊髓背角小胶质细胞M1型极化增加,M2型极化减少;RvD1的应用使2型糖尿病大鼠痛阈提高,脊髓背角小胶质细胞M1型极化下调,M2型极化上调。RvD1可通过影响小胶质细胞极化减轻大鼠2型糖尿病神经病理性疼痛。
其他文献
目的:探讨螺旋CT灌注成像(CT perfusion imaging,CTP)在引导肺肿块病灶穿刺活检中的应用价值。   方法:根据病例选择标准{〔Ⅰ组(CTP引导)满足①、②、③、④、⑤项,Ⅱ组(
学位
研究目的:研究基于Gabor信号识别的知觉性优势眼与近视性屈光参差(interocular refractive error difference, IRED)的关系。  研究方法:收入2014.12-2015.10在温州医科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