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农村居民点用地空间格局的形成是人类活动和周围生态环境、经济环境以及社会文化环境相互作用、相互协调的产物。随着我国对“三农”问题的重视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蓬勃开展,人们对农村居民点用地布局的关注日益增强。农村居民点长期自由放任发展,导致了现在空间布局的分散杂乱、大量土地资源闲置浪费,土地产出率低下等一系列问题。同时近年来我国城镇化和工业化的快速推进,土地资源对社会经济发展的瓶颈限制日益明显,如何促进农村居民点用地的置换,增强土地的经济效益,即成为了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关键,同时也是促进农村居民点布局优化,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必然选择。因此强化对农村居民点用地空间格局特征和影响因素的研究是非常具有意义的。本文首先从相关概念和理论基础着手,介绍了农村居民点、农村居民点用地以及农村居民点用地布局的概念,并阐述了人居环境理论、人地关系理论、景观生态学理论、区位论等理论知识,及其对农村居民点用地空间格局的理论指导。其次,从自然、社会经济、土地利用三大方面介绍攸县发展概况。再次,对攸县农村居民点用地空间格局特征进行分析:通过对景观指数的介绍和指标的选择,计算各指标值;运用景观指数分析整个县域农村居民点用地空间格局特征;划分不同地形区,分析不同地形区的农村居民点用地空间格局特征;划分不同收入等级区,分析不同收入等级区的农村居民点用地空间格局特征;划分不同人口密度区,分析不同人口密度区的农村居民点用地空间格局特征。最后,分析攸县农村居民点用地空间格局影响因素,主要从自然地理因素、经济因素、社会文化因素三个方面阐述:自然地理因素主要是指地貌地形、气候、自然资源、生态安全;区域经济要素主要是指经济发展状况、区位条件、城镇化;社会文化因素主要是指人口、村庄规划、管理制度以及传统生产、生活方式与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