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互联网已经越来越成为民众获取信息的最主要渠道。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于2012年1月发布的《第2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1年12月底,中国网民规模达到5.13亿,全年新增网民5580万,互联网普及率较上年底提升4个百分点,达到38.3%1。网络的特性使得某一事件得到空前的迅速传播和扩散,进而容易演化成轰动的群体性事件。“药家鑫”事件、“小悦悦”事件、“7·23动车追尾”事件??层出不穷的网络事件中舆情问题已经引起广泛的关注。 本文主要以“小悦悦”事件为切入点,重点分析三类网络媒体在该事件中传播手段的异同点,并以此得出造成这些差异的原因;同时,希望此次事件能够使网络媒体加强其社会责任感,不忘人文关怀,进而正确传播并引导舆论,提高受众的道德水平。 2011年10月13日,佛山2岁女童小悦悦被2辆车3次碾压,18路人漠然不救的悲剧,在网络上掀起轩然大波,引发了国人对社会冷漠和道德缺失的大反思,以及对提高社会道德水平的大讨论。司机的凶残、路人的拒救,交织成面色冷漠的众生相。而阿婆陈贤妹的援手让极度冷漠的社会有了一丝温暖,以朴素的悲悯情怀挽住气若游丝的生机。个体境遇是世态的微观映射,“女童被碾,路人旁观”的悲情场面如同一根刺,扎进每个人的内心。 社会转型期的背景下,多元利益导致矛盾频发。尤其是在这个网络媒体盛行的时代,多元利益导致受众不同的诉求,频发的矛盾找到了发泄口。网络媒体有着先天的优势——即时、互动、言论自由,在新闻传播中发挥着独有的作用。 作为由不同承办主体,不同传播主体形成的不同性质的网络媒体,其倾向性也不同,在新闻传播中也起着不同的导向作用。 本文主要研究的内容是三类网络媒体在小悦悦事件中传播手段的异同。通过对目前受众所倚赖的网络媒体(本文将其分为三类,一类是政府类网媒,即党政机关领导下的网站,包括全国性和地方性的政府网站,如人民网、新华网、各省市的人民政府网等;另一类是门户类网媒,即不具备政府属性的商业类综合性网站,如新浪网、腾讯网等,第三类是时下如火如荼发展的自媒体,如以“随时随地分享身边的新鲜事”为特点的的微博等的解读,结合传播学等有关知识进行学习研究其在小悦悦这个新闻事件中,通过以上三类网络媒体在议程设置,标题拟定,图片选用,消息来源以及分析问题角度和深度等传播手段方面的异同点;同时,从承办主体,管理体制,运营手段,功能职责定位以及人员素质等差异方面,深入探析了导致各类网络媒体传播手段异同的原因。且在网络媒体盛行,各类网络媒体鳞次栉比的背景下,对该议题的研究有着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就目前国内研究现状来看,关于网络媒体特性,功能和作用以及分类和个性的研究不在少数,但是对于网络媒体分类,以及不同性质的网媒在新闻事件中传播手段的分析比较方面的研究仍较为匮乏。 本文的研究将深入认识包括政府类、门户类、个人类在内的三类网络媒体的功能,有利于促进主流网络媒体舆情信息处理的能力,加强主流网络媒体的“把关”和“舆论引导”,加强对个性化网络媒体的监管。同时,唤醒网媒的人文关怀,深入理解受众权利,提高受众媒介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