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定的教育目的是一定社会历史条件下进行的教育活动的起点和归宿,是一个社会或国家在某种特定的时代特征下对教育提出的概括性要求,是一种应然,理想的状态。全世界各主要历史时期也如此,中国教育目的也是不例外。但是,不同的教育目的来自对教育的不同的理解。本研究认为,教育是人为了生存而必须的活动,教育目的就是对人的生存需求的满足,那么小学教育是提高儿童现实及未来独立生活之生存能力,这和大学不一样,因为义务教育不是以提高社会身份为目的的。中国现有的小学教育目的难以真正指导教育实践,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有脱离现实需要之象。为什么会出现严重偏差呢?又是什么样的因素在控制着教育的进程?这里有复杂的社会文化因素原因。因为教育是靠传递文化来实现其目的的,反过来文化又影响教育,文化控制或干扰教育目的,所以教育目的离不开文化的要求。离开了文化就谈不上教育,凡是具有文化和信息传递性的活动就是教育,但这是自在的教育。学校教育是我们自为的教育,即有目的、有意识、有计划的教育,它应该是高度传递和承接人类文明的活动。文明是文化中对人有益的通过不同地区、不同民族创造出来的财富。学校教育是为了什么?学校教育应该把眼光放在整个人类的文明上面,放在为了人更好地生存上面。但由于已经形成的文化含有精华和糟粕,所以学校教育中便总是存在好的一面,同时也存在不好的一面,总不能完全达到教育本来应该具有全部要求,教育目的也受文化的各种因素所制约。各民族所创造、形成的文化观念和哲学范畴、概念的差异也是很大的,这些文化观念和哲学范畴、概念不断地演化、衍生、引申出各种含义或不断地被赋予它们以新的意义,这就造就、发展出了世界各族人民不同的民族哲学和传统文化的各自特色。文化中的哲学成果不仅要解决物质世界的真理性问题,还需要解决人生的价值和意义问题。每个国家,每个民族的文化中都存在着对这些问题的自己的答案。这些答案规范着享受这种文化的每个成员的生活、生存观念与方式,也规定着人们追求教育,享受知识的目的与意义。今天的现代化并不是否定或抛弃各自国家、不同民族的文化及其价值体系,而是沿着不同国家、不同民族自己不同的道路前进,使其文化价值体系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向前发展和延续。我们的现代化是在文化基本精神的基础之上发展起来的人与大自然、人与社会及人自身相互和谐发展的更高层次的文明的追求。所以,学校教育便应该是为实现各民族之生存理想而进行的文化传承与文化建设活动,学校教育目的就是为达到这个目的而设计的,只有这样,人们才喜欢学校,学生才喜欢学习。所以,学校教育必须尊重人、尊重人的文化本质。惟有这样,教育才能实现它自身的价值——人类生存。这不仅是一般学校教育的法则,也是任何一个民族教育中的法则。在任何一个多民族的国家里教育都应该注意两点:其一,人格教育——学校教育要从现实出发,从文化的规定性出发,尊重人的存在、本质、价值及行动。其二,平等教育——多民族国家的学校教育是主体对主体的双向互动。就此而言,学校教育必须建立在民族文化基础之上。本研究通过巴底乡齐鲁村校的实地考察研究,利用文化人类学的方法与当地人共同生活,共同劳动,从点点滴滴的生活之中去理解那里的人们对生活的要求与家长和儿童对教育的要求。同时与学校老师、管理人员进行交流,参观他们的课堂,翻阅他们的课本,查阅学生的作业,细细地聆听老师们的谈话和管理人员的介绍。这样基本上达到了真正了解那里的学生、家庭和乡村社会中所存在的不同的教育需要的情况,以及政府所办的齐鲁村小学的教育目的。本研究将这些不同的教育需要进行了分析,讨论了他们之间的关系。并进一步讨论了制定学校教育目的要求和原则,提出制定学校教育目的应该注意哪些事情。本研究希望,中国和其他多民族国家以及韩国在制定学校教育目的时能够重视传统文化基础,思考教育需要的各个方面,希望本研究提出的文化适应性原则能给学校办学,教师培训和学校课程建设提供参考。本研究真诚地希望,学校真正成为为人的生存而服务的教育场所,实现这个教育本来应该做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