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社区矫正是近些年来司法理论与实践中较为热点的话题,其在国外已经在立法和具体实施上都已经建立了一个相对成熟完备的制度。相比而言,我国社区矫正发展时间较短,目前尚处在试点阶段,对社区矫正理论的研究也兴起不久,在这种条件下我国社区矫正在理论和实践上还存在着诸多缺陷和不足。因此,现阶段国内社区矫正的发展尚需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然而由于国内外在法治基础、社会制度、文化背景等方面存在诸多不同,在将国外某些理论及实践进行本土化时还需进行适当调整。本文通过对上海市长宁区开展社区矫正工作的案例研究,试图探讨社区矫正本土化的必要性以及本土化过程中需要考虑的因素,提出改进目前我国社区矫正事业的一些建议。本文采用理论分析与案例研究相结合的方式展开讨论。理论上,本文对社区矫正有关理论基础进行回顾、归纳和总结,并对国内外与社区矫正相关的背景差异进行分析,以期建立我国社区矫正的理论基础;实证上,本文以上海市长宁区的社区矫正试点作为考证对象,通过实地考察和案例分析的方式展开研究。本文共分为四大部分:第一部分介绍了社区矫正的概念、主要类型、特征和理论基础。首先在分别回顾“社区”、“矫正”和“社区矫正”概念的基础上,介绍国内外在社区矫正概念上的区别:其次目前国内外社区矫正实践中采取的主要类型;再次,在国内外社区矫正类型基础上总结了社区矫正的主要特征,诸如刑事制裁性、非监禁性、社区参与性和社会福利性;最后,从哲学、社会学和法学三个层面阐释社区矫正的理论基础,如哲学层面的人道主义思潮和效益思想,社会学层面的标签理论和社会复归理论和法学层面的恢复性司法理论。第二部分以上海市长宁区社区矫正试点工作为实际考证的对象,介绍了我国社区矫正工作和长宁区社区矫正的现状,阐述了长宁区社区矫正工作的主要做法并总结在社区矫正工作中存在的问题。第三部分重点讨论社区矫正本土化过程中需注意的事项。首先,通过分析社区矫正的弊端提出社区矫正本土化要尽量避免社区矫正的弊端;其次,通过分析我国与西方国家在观念、社会基础、立法和行刑体制方面的差异,探讨我国进行社区矫正本土化过程中需重点考虑的因素;最后,提出注意发挥我国在社区矫正本土化中的优势。第四部分通过前面对我国社区矫正制度的理论和案例研究,得出实现我国社区矫正本土化的启示,包括四个方面:渐进式推进社区矫正立法,构建“三位体”的刑事立法体系;发挥刑事裁判权的杠杆作用,建立刑事裁判与刑事执行的互动机制;整合行刑资源,完善社区刑罚的执行体制;培育社区和民间组织,构造多种力量参与社区矫正的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