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以汉语为第二语言的学习者出现“洋腔洋调”与停延习得不当有很大关系。“停延”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停顿”或“停歇”,二是“延长”或“连接”。以往关于停延的研究主要是汉语母语者与第二语言学习者在单句、短文、简单介绍句上的停延分析,并未涉及留学生诗歌朗诵停延的分析。而根据前人的研究,我们得知朗诵方式对停延确实存在影响。诗歌朗诵中停延的习得有重要作用,有利于留学生在汉语语音、文化等方面的学习,增强学习的趣味性。现阶段将诗歌朗诵与停延相结合的研究比较罕见。鉴于此,本文探讨了留学生在诗歌朗诵中的停延习得情况。文章以汉语母语者和以汉语为第二语言的中、高级阶段的韩国学生为考察对象,选取了留学生易于理解的五言和七言古诗,采集了留学生与朗诵水平较高的中国学生朗诵这些材料时的录音,利用语音软件分析录音,运用语音声学测量与人工听辨相结合、绝对时长和相对时长相结合的方法,将被试停延的情况进行对比。文章得出以下结论:从中国被试来说,其无声段的相对时长呈现“行间无声段>逗间无声段>顿间无声段>顿内无声段”的规律;顿、逗和行的边界处前一音节的相对时长呈现“行间前一音节>逗间前一音节>顿间前一音节”的规律。同时,我们发现在声学测量中,中国被试在五言诗歌的顿间有停延,而在七言诗歌的顿间没有停延。但在人工听感上,五言和七言诗歌的顿间都有停延。韩国被试的停延不当情况主要表现在:第一,在顿内出现停延,造成听感上不连贯。第二,韩国高级阶段的学生朗诵时更流利,但缺乏必要的停延意识,出现“一口气连读”现象。第三,有些韩国学生没有遵守韵律层级的停延规律。另外,不同学习阶段的学生停延习得的情况不同。文章共有五章。第一章是绪论。第二章介绍了朗诵与停延的相关术语。第三章从停延次数、频率、位置、不同韵律边界间的相对时长、不同韵律边界间前一音节的相对时长上分别阐述了在五言古诗、七言古诗朗诵时中、韩两国学生的停延习得情况,就母语背景、学习阶段对停延的习得影响进行了分类说明。第四章根据前文的结论对韩国学生诗歌停延习得情况进行分析,从教师、学生、教材三个方面对诗歌朗诵中停延的习得提出建议。第五章是结论。其中,第三章、第四章和第五章是文章的重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