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竞技体操后备人才的结构特征与培养模式研究

来源 :西安体育学院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an41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体操成绩非常优秀,但我们也必须看到,体操项目的大众普及与我国在国际体坛上的优势地位严重不符。最终导致我国在体操后备人才培养方面,与美国、日本等体操发展强国存在着较大差距。通过对我国竞技体操后备人才的结构特征和培养模式的研究达到以下几个目的。首先,本文响应《奥运项目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中长期规划》等文件政策的实施,通过对我国竞技体操后备人才的结构特征与培养模式的研究来探讨我国体操人才培养模式的优势与不足,从而为《2011-2020年奥运争光计划纲要》和《青少年体育“十二五”规划》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依据。其次,本研究可以丰富我国竞技体操人才培养方案,提高我国竞技体操后备人才的培养效益,从而促进我国竞技体操可持续发展,保持名列世界前茅的水平。最后,针对竞技体操后备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也将为其他竞技项目的人才培养以及发展提供理论依据和参考。本文主要运用文献资料法、访谈法、比较研究法、数理统计法、逻辑分析法对我国竞技体操后备人才的结构特征与培养模式进行研究,得出以下结论。(1)“举国体制’使我国体操成绩名列世界前茅,但体操人口比较少,究其原因在于我国体操运动的起步时间和植入方式两大因素。体操后备人才储备不足是影响竞技体操可持续发展的最大隐患。(2)我国竞技体操运动员总人数在持续下降;运动员文化水平和培养效益较低;教练员的年龄结构、文化层次、职称结构、各线人数分布有待完善。(3)业余体校培养模式是我国基层竞技体操后备人才培养的主要模式。它的优势在于运动员在未来的成长道路上有很大的选择余地,这种模式引发的弊端在于运动员训练时间有所限制,培养效益较低。(4)体育运动学校培养模式和专业队培养模式是我国培养高水平竞技体操人才的两种主要模式。它的优势在于保证了我国体操的世界级水平,弊端在于运动员必须承受较大的心理和生理负担。(5)体教结合模式、俱乐部模式、体操运动学校模式虽然还不成规模,但也成为我国多元化培养竞技体操后备人才不可或缺的模式。
其他文献
学位
学位
在篮球比赛中,进攻和防守是辩证存在的,防守是为了抑制进攻存在的,防守也是随着进攻的变化而变化的;而进攻是为了攻破防守而存在的,进攻也是根据防守的变化而做出相应的变化
艺术体操起源于欧洲,它除具有一种本身的自然美之外,还具有一种超自然的美,它是人体形态美、完成动作美、服装美、音乐美、舞蹈美等的表现。但是,艺术体操作为竞技体育的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