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通过比较糖尿病组及正常组患者眼表及角膜状态的差异,评估糖尿病对眼表及角膜的影响,并探讨糖尿病性眼表及角膜病变与糖尿病病程及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程度之间的关系。方法:本次研究为前瞻性研究。根据纳入及排除标准,收集2015年6月至2015年12月于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内分泌科住院确诊为2型糖尿病并于我科会诊的患者共51例(102眼)列为糖尿病组,其中男22例(44眼),女29例(58眼),中位年龄67(52-73)岁。根据纳入及排除标准,收集同期于我科住院的无糖尿病的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患者34例(68眼)列为正常组,其中男15例(30眼),女19例(38眼),中位年龄65(52-72)岁。所有糖尿病组患者均接受散瞳后眼底检查及眼底血管荧光造影检查,根据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diabetic retinopathy,DR)的程度并参照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国际临床分级标准(2002年),将糖尿病组患者分为无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non-diabetic retinopathy,NDR)组、非增殖性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non-proliferative diabetic retinopathy,NPDR)组及增殖性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proliferative diabetic retinopathy,PDR组)组,其中NDR组38眼,NPDR组39眼,PDR组25眼。根据糖尿病病程,将糖尿病组患者分为病程≤10年组及病程>10年组,其中病程≤10年组58眼,病程>10年组44眼。我们对以上所有研究对象通过面访完成日本Yoshida教授干眼问卷及眼表疾病指数量表(ocular surface disease index,OSDI)调查,并行基础泪液分泌试验(Schrimer I text,SIt)、泪膜破裂时间(tear break-up time,BUT)、角膜荧光素染色(fluorescein staining of cornea,FL)、角膜内皮镜检测及中央角膜厚度测量等临床检查。通过比较糖尿病组与正常组在眼表不适症状、osdi评分、sit、but、fl阳性率、角膜内皮细胞密度(cornealendothelialcelldensity,cd)、角膜内皮细胞变异系数(coefficientofvariation,cv)、六角形细胞比例(hexagonalcellratio,6a)、中央角膜厚度(centralcornealthickness,cct)之间的差异,评估糖尿病对眼表及角膜的影响,并探讨糖尿病性眼表及角膜病变与糖尿病病程及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程度之间的关系。结果:糖尿病组与正常组比较,九项眼表不适症状的出现率在两组间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sit、but、cd三项比较中糖尿病组均低于正常组(p<0.05);osdi评分分级、fl阳性率、cct三项比较中糖尿病组均高于正常组(p<0.05);cv、6a在两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糖尿病病程≤10年组与病程>10年组比较,眼干涩、流泪、眼痛三项症状的出现率在两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六项眼表不适症状出现率在两组间呈上升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odsi评分分级、fl阳性率项比较中病程>10年组均高于病程≤10年组(p<0.05);but、sit、cd三项比较中病程>10年组均低于病程≤10年组(p<0.05);cv、6a、cct在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糖尿病ndr组、npdr组及pdr组比较,眼干涩、眼疲劳、烧灼感、流泪、眼痛五项眼表不适症状的出现率在三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四项眼表不适症状的出现率在三组间比较呈上升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odsi评分分级、fl阳性率在三组间比较呈上升趋势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but、sit、cd、6a在三组间比较呈下降趋势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cct在三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表现为pdr组>ndr组>npdr组;cv在ndr组、npdr组及pdr组三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糖尿病患者具有明显的眼表不适症状,且与糖尿病病程及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程度相关。糖尿病患者泪液分泌量减少、泪膜稳定性下降、角膜荧光素染色阳性率增加,且与糖尿病病程及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程度相关。糖尿病患者角膜内皮细胞密度下降,且与糖尿病病程及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程度相关;糖尿病患者中央角膜厚度增加,且与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程度相关;糖尿病患者角膜内皮细胞变异系数及六角形细胞比例与正常组相比无显著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