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场社区归侨群体认同研究——以常山华侨农场为个案

来源 :福建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anshi20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常山华侨农场是福建省建立最早、规模最大的归侨农场,农场建立至今已有半个世纪的历史。通观常山华侨农场的发展历程,农场社区的归侨群体认同感的构建有其特殊的原因,也是整个农场社区的特色,归侨群体作为农场社区的主体经历了认同感的复杂演变,归侨的认同意识是农场社区意识形态的突出反映。本文从社会史角度,通过实地田野调查,对归侨进行实地的访问调查,记录老一代归侨的口述史料,对口述史料进行分析探究,考察常山华侨农场归侨群体的认同状况,分析归侨群体认同的特征及其形成原因,探究福建华侨农场特殊社区内的归侨群体的特殊性,为当今归侨安置工作、华侨农场建设和管理提供历史借鉴,对归侨群体认同感的强化和党的侨务政策有着重要现实意义。 华侨农场是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一个新的产物,有其特殊性,它的产生有着特殊的原因及重要的历史意义。“二战”以后,由于东南亚各国的反华排华浪潮不断地掀起,大批的难侨开始回国,国家为了安置归国的难侨,在福建、广西等地建立了华侨农场。常山华侨农场社区从建立到现在,经历了50多年的发展过程,现已成为常山经济开发区。农场社区是一个独立的特殊社区,生活在这个社区的归侨群体,其思想意识具有其特殊性,归侨群体的认同感是在农场社区建设发展的过程中构建的。归侨群体的认同主要包括对国家的认同,对生活在这个特殊集体的认同;归侨群体的认同原因基于中共意识形态的渗透和生活的农场社区环境的同化。农场社区归侨群体认同与农场的发展密切相关,归侨群体作为社区活动的主体,与周边群体的融合,使归侨群体进一步本土化,导致归侨群体意识形态强化。笔者从社会史的角度对常山华侨农场归侨群体的认同状况加以考察,在实地调查和记录老一代归侨的口述事实基础上,探究归侨群体认同的层次及其渊源。 本文分为五个部分来论述常山华侨农场归侨群体认同: 第一部分:绪论。本章主要阐述了文章研究的缘起和意义,对有关华侨农场的研究进行了学术史回顾,分析了学界对华侨农场研究的现况,介绍了本文的史料来源和研究方法。 第二部分:常山华侨农场的建立与发展。本章首先论述了常山华侨农场社区建立的背景与福建省对难侨的安置情况,常山华侨农场的建立是国家排华风潮下,福建省为安置归侨难民而特意设立的;其次论述了农场的建立过程与演变历程,农场特殊社区伴随着农场的建设发展而逐渐形成。 第三部分:农场社区归侨群体的认同。本章主要论述了华侨农场社区归侨群体两个层次的认同感。首先论述了归侨群体对国家的认同,归侨群体对国家的认同在不同时期有相应的转变,这一认同是由初级认同向中级认同在到高级认同逐渐升华过程中形成。其次是归侨群体对生活在这个特殊集体的认同,归侨群体在建设建农场的过程中,与周边群体的相互摩擦和融合,建设农场这个美好家园成为他们共同的价值取向,使他们内心深处凝聚力逐渐的增强,在情感上对社区由认知阶段升级为认同。 第四部分:归侨群体认同的原因。本章主要论述了归侨群体国家认同感与集体认同感的形成原因其一是主要受到中共统一战线政策的影响,侨务政策是国家统一战线的重要工作,对归侨群体的心里的认同着重要的影响。农场建设家园之始,国家给予优惠的政策,在侨务政策的实施过程中,归侨群体的认同意识逐渐得到强化。其二是农场社区这一环境下政治文化生活的催化以及归侨与海外华侨交往的互动联系。分析了在农场这一个特殊的社区,其独特的行政组织,对整个农场社区的整合群体利益过程中,使群体之间相互协调,增强群体的凝聚力。周边村民的融入之后,当地的主干文化和归侨群体本身带有的文化逐渐融合,二者文化互相冲突,相互碰撞中归侨群体生活方式逐渐被当地的主流文化、生活方式所同化。 第五部分:农场社区群体构成及其认同演进。本章主要探讨归侨群体构成以及归侨群体认同的思想演变趋势。论述了归侨移民群体特殊性及其认同特色,农场所在地居民的融入,农场社区群体结构发生了变化,原来以归侨为主体的群体转变为归侨与当地民众相融合的大群体。农场社区群体结构的变化,影响了归侨群体对国家和本土化认同的进程,加速了归侨群体国家、集体、本土三个认同层次的过渡转变。当地居民进入农场后,归侨群体意识的转变,本土化倾向逐渐成为农场社区社会发展的一种必要选择。 第六部分:结论。本章是对本文结论的全面总结。通过对常山华侨农场归侨群体的认同研究,得出了三点结论:其一,要加强对农场社区的建设与管理:其二,要加强对归侨群体的统战工作;其三,要强化归侨群体的认同感。
其他文献
该文从挂篮荷载计算、施工流程、支座及临时固结施工、挂篮安装及试验、合拢段施工、模板制作安装、钢筋安装、混凝土的浇筑及养生、测量监控等方面人手,介绍了S226海滨大桥
曹元弼(1867-1953),江苏吴县(今属苏州市)人,字毅孙,号叔彦,晚号复礼老人。为晚清以至民国时期的重要礼学家、经学家,曾任湖北两湖书院、湖北存古学堂、江苏存古学堂经学总教习。辛亥
期刊
该文从挂篮荷载计算、施工流程、支座及临时固结施工、挂篮安装及试验、合拢段施工、模板制作安装、钢筋安装、混凝土的浇筑及养生、测量监控等方面人手,介绍了S226海滨大桥
期刊
期刊
戴夫·西利(Dave Seeley)是一位图像拼贴特效专家,有个绰号叫“图瘾”。当然,他的才华可不止用照片素材拼拼贴贴,确切的说他更是一个多媒介艺术家,他既是概念设计师、插画家,
2013年9月23日,由中国美术家协会、炎黄艺术馆共同主办的“中国美术家眼中的世界”美术作品展暨“中国美术世界行”学术论坛在北京炎黄艺术馆开幕。全国政协原副主席李金华,
该文从挂篮荷载计算、施工流程、支座及临时固结施工、挂篮安装及试验、合拢段施工、模板制作安装、钢筋安装、混凝土的浇筑及养生、测量监控等方面人手,介绍了S226海滨大桥
期刊
该文从挂篮荷载计算、施工流程、支座及临时固结施工、挂篮安装及试验、合拢段施工、模板制作安装、钢筋安装、混凝土的浇筑及养生、测量监控等方面人手,介绍了S226海滨大桥
该文从挂篮荷载计算、施工流程、支座及临时固结施工、挂篮安装及试验、合拢段施工、模板制作安装、钢筋安装、混凝土的浇筑及养生、测量监控等方面人手,介绍了S226海滨大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