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讨重性抑郁障碍患者的认知功能特点及认知功能是否为抑郁障碍的候补内表型;抗抑郁药物治疗对认知功能的影响。
方法:以美国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4版(DSM—Ⅳ)为诊断标准,收集重性抑郁障碍患者100例,同时收集患者Ⅰ级亲属及正常对照各100例。分别使用可反复测查的成套神经心理状态评估工具(repeatable battery for the assessment of neuropsychological statusRBANS)以及威斯康星卡分类测验(Wisonsin card sorting test WCST)对其进行认知功能测评,比较三组上述指标的差异。对31名服用单一抗抑郁药物随访至6周的患者于基线期和治疗末评定汉密顿抑郁量表(Hamilton Rating Scales of Depression HAMD)、WCST、RBANS,并与31名正常对照比较。
结果:
1.重性抑郁障碍患者及Ⅰ级亲属的认知功能
患者组即刻记忆、视觉广度、语言功能、注意、延时记忆、RBANS总分、WCST完成分类数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WCST总应答数、错误应答数、持续错误数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或P<0.01)。
Ⅰ级亲属组即刻记忆、视觉广度、语言功能、注意、延时记忆、RBANS总分、WCST完成分类数均明显差于正常对照组,WCST总应答数、错误应答数、持续错误数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或P<0.01)。患者组与Ⅰ级亲属组在即刻记忆、注意、WCST完成分类数、总应答数、错误应答数、持续错误数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组在视觉广度、语言功能、延时记忆、RBANS总分低于Ⅰ级亲属组(P<0.05或P<0.01)。
2.治疗前后认知功能比较
1)治疗前后患者组在WCST错误应答数、持续性应答数、持续性错误数、即刻记忆、语言功能、注意、延时记忆、RBANS总量表分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治疗6周后WCST错误应答数、持续性错误数明显下降,持续性应答数增加,记忆(即刻、延时)、语言功能、注意、RBANS总量表分较治疗前明显提高。
2)治疗6周后患者组的WCST完成分类数、错误应答数、持续性错误数、即刻记忆、视觉广度、语言功能、注意、RBANS总量表分均与正常对照组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其中WCST完成分类数低于正常对照组,错误应答数、持续性错误数高于正常对照组;即刻记忆、视觉广度、语言功能、注意、RBANS总量表分均低于正常对照组。
3.治疗后HAMD评分减分率与认知功能减分率的相关性分析
治疗后患者的HAMD评分减分率与各神经心理测验评分减分率均无相关性(P>0.05)。
结论:
1.重性抑郁障碍患者及其Ⅰ级亲属均存在认知功能的损害,认知功能可能为重性抑郁障碍的候补内表型。
2.治疗后重性抑郁障碍患者的认知功能有所改善,但仍低于正常对照组。
3.重性抑郁障碍患者的认知功能改善程度与病情严重程度不相关,认知功能可能是重性抑郁障碍的特征性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