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责任心,又称责任感,是个体在社会生活中,对自身的社会角色所应承担的责任的认知,以及由此产生的情感体验和相应行为。它包含认知、情感和行为三种心理成分。作为个体社会性发展的重要内容,责任心是公民必须具备的核心品质之一。当今社会,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正以前所未有的深度和广度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和沟通方式,让以往熟悉、简单的问题变得多元化、复杂化、模糊化。在此背景下,不同社会问题层出不穷,各种消极思想滋生蔓延,孩子们对责任心的理解、感受及实践也可能会随之发生变化。为此,本研究以“责任关系”为视角,以个别访谈的方式全面考察二、四、六、八年级儿童的自我责任心、社会责任心及环境责任心的发展状况。研究1通过“句子完成法”(属于“投射法”的一种)考察241名儿童的“责任心”理解状况。分析被试的报告后发现:(1)被试对责任心的理解可归为6类:标签取向、特征取向、任务取向、关爱取向、权威取向、环境取向。在总体上,任务取向所占的人数比例最高,关爱取向第二。标签取向所占的被试人数比例最低,环境取向次之;(2)被试的责任心理解状况,大体上以自我责任心(对应于标签取向、特征取向、任务取向)和社会责任心(对应于关爱取向、权威取向)为主导,环境责任心(对应于环境取向)缺乏普遍性。研究2通过情境故事投射法,围绕自我责任心、社会责任心、环境责任心,探讨241名被试的责任心认知判断、情感体验及行为倾向的归因状况。分析被试的报告后发现:(1)在不同责任心故事中,被试的认知判断与行为倾向之间并不具有一致性(除环境责任心故事外)。相反,被试的情感体验与行为倾向之间则呈现出一致性;(2)在不同责任心故事的归因报告中,被试表现出6种归因倾向:权威取向、自我取向、认可取向、成本取向、移情取向、原则取向。并且,在自我责任心故事中,权威取向的被试分布出现了显著的年级差异;(3)相比自我责任心与社会责任心,环境责任心的形成可能依赖于一定水平的认知能力,因而其发展相对延后;(4)相比1985年的同类研究,在社会责任心的认知方面,本次受访的被试在由“权威取向”向“原则取向”发展的过程中,需要经历更加复杂的过渡阶段,如出现了“成本取向”,这很可能与社会文化因素的改变有关。基于以上结果,为促进儿童责任心的积极发展,本研究结合时代背景的特点,对责任教育提供了几个关注点,诸如,整合社会、学校、家庭三方教育资源,调整责任教育的价值取向,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