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在2009年4月-2010年3月、2010年9月-2011年9月期间,分别逐月于长江口碎波带、北支潮间带和潮下带水域进行大型(无脊椎)底栖动物的取样调查。从三处不同水域底栖动物群落的物种组成、优势种类、栖息密度与生物量的时空分布和生物多样性等角度,初步阐述长江河口该类型底质水域在不同区域的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多样性特征的不同特点,同时探讨主要的几种环境因子对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和生物多样性特征可能的影响,从而为长江河口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生态学研究提供基础资料,并为当地渔业发展、珍稀动物保护和河口功能区工程的规划开发提供有价值的背景参考。1.在2009年4月-2010年3月碎波带潮间带水域,共采集大型底栖动物41种,环节动物中多毛类5种,寡毛类4种;软体动物中腹足类有9种,瓣鳃纲8种;甲壳动物5种,昆虫纲种类有6种,其他种类仅有4种;2010年9月-2011年9月期间,在长江口北支潮间带共采集大型底栖动物86种,软体动物和甲壳动物种类数目均为32种,鱼类种类数为17种,包括环节动物在内的其他种类共有5种;2010年8月、9月,于长江口潮下带部分水域大型底栖动物样本共采集鉴定4大类群68种:软体动物23种,甲壳动物24种,鱼类18种,环节动物等其他类群3种。2.碎波带大型底栖动物群落中全年优势种类共有8种,优势度最高的种类为日本旋卷蜾臝蜚Corophium volutator。长江口北支水域大型底栖动物群落全年优势种为长额刺糠虾Acanthomysis longirstrisis。长江口潮下带水域优势种类以白虾属Exopalaemon sp.种类最多,安氏白虾Exopalaemon annandalei是优势度最高的种类。3.长江口潮下带大型底栖动物栖息密度的站位均值是1.87ind./㎡,北支高于南支。长江口碎波带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在各个站位的栖息密度平均值为83.29ind./㎡,夏季底栖动物栖息密度最高,春季低,周年平均值是83.29ind./㎡。长江口北支水域大型底栖动物栖息密度年平均值为7.32ind./㎡,近口门段略低于崇明中段,春末至夏季为北支水域大型底栖动物群落密度增长并到达高峰的时期。4.长江口潮下带大型底栖动物各站位生物量平均值为0.55g/㎡,北支高于南支,鱼类生物量最高。长江口北支水域大型底栖动物生物量变化趋势与栖息密度基本保持一致性,各样点均值是3.04g/㎡,周年平均值为1.27g/㎡,夏季生物量最高。长江口碎波带所有采样站点中,S2的生物量远超其他站位生物量数值,所有样点生物量平均值为5.64g/㎡。碎波带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的生物量年平均值为5.65g/㎡,变化范围是1.19g/㎡(9月份)-12.86g/㎡(6月份)。5.长江口碎波带底栖动物群落3个生物多样性站位平均值分别为1.81(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2.31(Margalef丰富度指数)以及0.65(Pielou均匀度指数)。长江口潮下带各个样点的三个生物多样性指数在所有样点的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平均值是1.90;Margalef丰富度指数的样点平均值为5.03;Pielou均匀度指数各站点平均值为0.71。长江口北支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物种多样性Margalef丰富度指数(d)的高峰值在样点S3,样点S1则是最低值所在。Pielou均匀度指数(J’)的变化范围在0.48至0.62之间。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H’)最高数值是2.52,最低为1.92。6.经过群落聚类分析,长江口潮下带大型底栖动物群落可根据底质、盐度、水体功能类型的差异分为6组,各组种类构成差异较大。碎波带则可按照人类活动扰动强度、水域与口门的相对位置等分为5组,离口门愈远的站位排序距离越短。北支潮间带的大型底栖动物群落按照盐度、沉积特征等不同可分为3组,受调研总面积影响,3个小组的群落类型虽然有一定差距但并不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