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论文以城市小汽车停车换乘需求为研究对象,运用交通工程学、统计学、社会学、认知心理学、交通心理学等领域的研究方法,主要研究了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P&R需求分布,需求分布与相关影响因素的关系;P&R设施吸引范围内需求的量化,需求强度与影响因素的关系;P&R需求者出行选择心理决策过程,心理决策因素与P&R决策行为的关系。 针对以上内容,本论文进行了P&R需求调查,建立了P&R需求分布模型,分析了P&R设施影响范围内的需求强度分布,提出了P&R决策行为过程分析方法。 (1)P&R需求调查和分析 通过行为调查和意向调查相结合的方式,在北京市进行了P&R设施使用者问卷调查。基于调查数据,分析了P&R设施使用者的出行行为特性和换乘行为意愿,得到:小汽车停车换乘者主要是全职通勤、中等偏高收入出行者,其驾车到达P&R设施的时间主要集中在6min~30min之间,乘坐公交或地铁时间在30min~60min。利用非集计型价格敏感度测试法,得到:小汽车停车换乘者最大可接受的换乘步行距离为280m,最大可接受的换乘候车时间为10min。 (2)P&R需求分布研究 假设存在轨道交通和城市主干道的单中心城市中,出行需求均匀分布,轨道交通上有连续分布的站点。基于效用理论构建了考虑出行者出行方式(小汽车、轨道交通、P&R)和换乘地点选择的分层非集计模型,利用连续平衡方法建立了P&R随机连续平衡模型,进行了模型求解,并结合算例,得出:P&R需求在一定距离范围内呈现高峰,最佳的P&R设施规划位置为距中心区23km~50km;停车换乘时间不宜超过10min~15 min;各换乘点均吸引了一部分的回程换乘需求,但需求强度较小,从城市周边吸引的换乘需求量较大,需求强度随距离的增加而减少;当换乘停车场容量受限制时,即供给不足时,P&R需求者会改变换乘地点的选择。 (3)P&R设施吸引需求强度研究 根据P&R需求调查数据,利用核密度估计理论量化了P&R设施吸引范围内不同位置的小汽车换乘需求强度,得到了需求密度(强度)分布图,分析了P&R需求分布特性。利用结构方程模型构建了P&R设施吸引需求强度与影响因素之间的关系。通过模型的标定,得出:目的地交通状况越差、公交服务水平越高、出发地与换乘设施之间的距离越近,P&R设施吸引的换乘需求强度越大,其研究结论对于城市P&R需求预测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4)P&R行为决策过程研究 从心理学角度分析了出行者的P&R决策行为,利用过程追踪技术设计了P&R决策过程实验。基于实验数据,进行了模型参数的标定,建立了基于决策场理论的P&R决策过程模型,采用计算机仿真的方法进行了模型预测。根据实验数据与模型预测结果之间的误差,验证了P&R决策过程模型的可靠性。 利用该模型进行P&R决策过程的分析,得出,随着决策时间的增加选择小汽车出行的概率逐渐减小,选择P&R出行的概率逐渐增加。决策者的心理决策过程包括简单决策过程、多方式选择权衡决策过程和方式选择偏好反转决策过程。通过分析决策阈值、初始偏好对P&R决策的影响,得出,随着决策阈值的增加,选择P&R的概率逐渐增加;随着对小汽车初始偏好程度的增加,选择P&R的概率逐渐减少。因此,采取必要的交通干预措施,如为出行者提供P&R设施信息服务,实施换乘免费,促进决策者进行理性地决策思考,增加决策者的思考时间,将有助于克服小汽车出行者对小汽车的依赖性,提高P&R的选择比例。此外,提高公交服务水平、减少换乘设施处小汽车停车收费价格,将有助于提高P&R的选择概率。 本论文研究成果,将有助于P&R需求预测理论方法的完善,也可为P&R设施选址、规划、布局、设计提供依据。同时,对于合理引导小汽车出行者停车换乘行为选择,提高P&R设施的使用效率,减少城市中心区域的小汽车出行,缓解城市日益严重的交通拥堵问题有一定的意义。